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482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广平中学 陈德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大意(3)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狂的心境,学习作者身处逆境而乐观豁达的情感。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语感;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课文诗情画意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作者旷达微妙的心境。
教学设想:安排1课时。诵读促进理解;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
一、复习古词,导入课文
1、《劝学铭》(陈德简)
语不在多,有理则名; 文不在深,有道则灵。 斯是学科,惟吾义馨。 春花傍草绿,秋月吻菊心。谈笑有高朋,往来无愚丁。可以调素养,阅典经。无歪风之乱耳,无游戏之劳形。东方学满庐,西洋术罗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仿刘禹锡《陋室铭》)
2、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次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
二、走近苏轼,了解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涉嫌被贬黄州任
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与父洵、弟辙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关背景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写《记承天寺夜游》 。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
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遣。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1)读准字音: 水中藻(zǎo)荇(xìnɡ)柏(bǎi)
(2)读出节奏停顿:一般诗以音节为单位,文以意义单
2、参注译文 (1)独立口译,标记难句。(2)合作交流
(3)教师巡回指导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念,想;遂,于是,便; 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相指代第一人称
“我”。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
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睡觉,跟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啊。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清叙事要素(2)概括全文大意(闲人于原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在承天寺中庭观赏月景。)
四、研读揣摩,品味课文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展开全文阅读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同是天涯沦落人“
3、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清新、空灵、淡雅、皎洁 的月色
3.“夜游”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起伏变化?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4、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5、。叙事、写景、抒情,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6、“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
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
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故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拓展延伸,积累提高
五、拓展延伸,积累提高
1、月 亮 别 称
婵娟、桂魄、玉轮、玉蟾、蟾蜍、玉盘、冰镜、冰轮、桂宫、玉兔、夜光
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桂魄:苏轼《念奴娇•中秋》:“桂魄飞来光射处,冷侵一天秋碧。”
玉轮:李贺《梦天》:“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玉蟾:方千《中秋月》:“良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蟾蜍:贾岛《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云复团》。”
玉盘: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
冰镜:孔平仲《玩月》:“团团冰镜叶清辉。”
冰鉴:元稹《月》:“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冰轮:范成大《残夜至峰顶上》:“冰轮未肯去,相看尚团团。”
桂宫:沈约《登台望秋月》:“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霜。”
玉兔:辛弃疾《满江红•中秋》:“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夜光:屈原《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有?”
吴刚伐桂--“桂”字系列别称:传说月中有桂花树,任凭吴刚砍伐却永远不倒。由此,又产生了月亮的"桂"字系列别称--桂、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
2、月亮代表我的心——咏月诗文名句与思想感情表达
咏月表达的八种情感类型:1亲情友情 2幸福爱恋3愤世嫉俗 4孤寂伤怀
5超脱豁达6雄心壮志7忧国忧民8人生哲理
3、中国和尚
以素食营养慈悲 / 瘦瘦苦行 / 修炼 / 站如松 / 坐如钟 / 卧如弓
静幽的高山 / 这最后的家园 / 翠树环绕 / 难得一点清风 / 亲近深深寺院
屈膝佛堂 / 双手合十 / 酒 色 财 气 / 四大皆空 / 闭目 念念有词 / 日月蚕食 / 发黄的经书 / 以手加额 / 大彻大悟
一任又一任大师方丈 / 在最隐秘的地方 / 摆弄绝活 / 直至圆寂羽化 / 成为纯粹的禅机
大师兄小徒弟 / 苦苦追念 / 谁能越过深邃的禅道 / 摘取历史高枝上唯一的正果
晚钟悠悠/一声声回响 / 南无阿弥陀佛 / 南无阿弥陀佛
(陈德简 1993.1.7初稿, 2008.4.25修订)
六、课堂小结
1、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2、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巧用视觉错觉。
3、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4、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课后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文名句
1亲情友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
春风有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宋/晏殊《蝶恋花》
2幸福爱恋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3愤世嫉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为荐录献诗范文正
4孤寂伤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
5超脱豁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苏轼《水调歌头》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6雄心壮志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宋/赵匡胤流浪北归经华山脚下咏月诗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东汉/曹操《观沧海》
7忧国忧民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唐/杜甫《月》
8人生哲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八、板书设计(略)
结束语:探求书山的美丽与神奇,让我们彼此相识相知;分享学海的发现与收获,让我们彼此珍惜留恋。 愿我的参与能带给你一份美好的记忆。祝朋友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感谢朋友合作,再会!
陈德简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记承天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天上的街市(苏教版七年级导学案)
下一篇:
《向沙漠进军》(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
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