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739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 遂:于是 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 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写人:“有闲”——热爱生活

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李菊芬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