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设计
阅读:616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高三必修教学论文)
永昌一中   张含光     

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在历年的考试中所占的权重都是不小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阅读教学,事实上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几乎堂堂都是阅读训练,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觉得收获甚微,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现代文阅读训练虽然难,但还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个规律就是大纲、考纲所规定的训练项目。复习期间,因为时间短崭,课内文章又都是学过的,不宜再炒剩饭。我认为老师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以点带面,突破难点。虽然现代文文体众多,但他们还是有一些通用的知能点。如: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篇文章,哪些词语属于关键性的呢?(1)体现全文全旨的关键性词语;(2)体现作者意图或感情倾向的词语;(3)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4)有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5)在结构上有过渡、照应作用的词语;(6)体现说明顺序的时间词、方位词、以及逻辑关系的词。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关键句子有:(1)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胳层次的关键性语句(交代社会背景的句子,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说明文中体现事物特征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 

3.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4.分析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1)对整篇文章主旨的概括;(2)概括某一段的段意;(3)根据一定要求摘录或归纳内容要点。

5.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表现形式(1)一般考查某一段的段落层次;(2)考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以上这些“通用”的知能点,是我们在日常教学各种文体中都必须训练的阅读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可以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复习阶段,我们应该查漏补缺,对以上通用知能点中所缺失的项目应进行严格训练。同时,还要对带有文体特征的阅读难点进行突破训练。如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欣赏(或鉴赏表达技巧、写作手法;或鉴赏语言运用;或鉴赏人物形象等)等(本册中的新闻要让学生不但分辨得出导语、主体之类,还要会写。);说明文则要训练学生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把握,各种说明方法在具体运用中的作用,时间顺序中的时间变化及空间顺序中的方位变化,逻辑顺序则要注意事理之间的联系。

二、技巧训练,提高准确率。

考场快速阅读步骤:

1.粗知文章内容、把握主体

先要通读一遍,跳过不理解的词句,解决下列问题:

(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什么人,叙了什么事,状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讲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事理;

程度比较差的学生这遍应该细读,因为他们很容易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粗读会漏掉一些信息点,影响他们的整体感知。

(2)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做到粗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体。

2.概括自然段意思,分析作用

一篇文章有多少自然段,每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这一段材料类型是什么,对全文内容起了什么作用,这些是阅读第二步要解决的问题。文章的材料,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提出了中心话题,我们把这类材料叫做文章的主体材料。有的材料为中心话题或主旨作解说、作证明的,就是辅助材料,或者叫做支撑材料。有的材料就像建墙时砖与砖之间的粘合剂,使这一话题自然地转入另一话题。我们叫这类材料为过渡材料。       

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对了解全文内容,读懂全文至关重要。

3.分析文章结构,合并相关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这一步是建立在前面两步基础上的。我们已经弄清全文哪些是主体材料,哪些是支撑材料,也弄清楚了哪些段落是过渡材料,这样总观全文,进行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标准有时间、空间、对象、内容、角度、逻辑关系、材料性质等。

4.分析主体,概括中心

主体材料不等于就是中心,主体材料有的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方法,有的则是一个中心话题,因而对中心话题这类材料还要加以分析综合,分析句与句间的关系,找出表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或对关键性句子进行分析、压缩、概括,最后提炼中心。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灵魂,抓住灵魂,又弄清了全文的框架脉胳,这时才是真正读懂了全文。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显示中心;写人的文章,人物性格就是中心;说明文综合、概括各段段意就是中心。有的文章标题、开头、结尾也反映出中心。

5.分析特色,抓住妙处

分析一篇文章的特色可以从下面几点中选出二三点最突出之处,再加以举例、分析:

(1)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2)分析选材。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当。(3)分析结构。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过度是否自然。(4)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角度。(5)分析语言。语言是否朴素、生动、准确、精练;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语调是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沉郁?是冷淡、悲凉,还是欢乐、喜悦?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

对于难词难句可以按照一般的解词法理解,再把解释出来的词义带到原文理解原文。

 张含光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高考现代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文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下一篇:高考作文素材:2010年时事素材及解读(高三必修作文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