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0917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编  写:王战军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1.写作背景:《沁园春  雪》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2.走进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逝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3.毛泽东名句集萃

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和柳亚子先生》)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到韶山》)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大柏地》) 

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4.有关文学知识介绍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长沙”是题目。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  凄凉  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B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基础知识积累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沁(    )园春    橘(    )子    漫(    )江   百舸(    )争流   怅寥廓(      ) 

岁月稠(    )    峥嵘(    )    方遒(    )    浪遏(    )飞舟   万户侯(      ) 


展开全文阅读
答案:qìn   jú  màn  ɡě   chàng liáo kuò    chóu    zhēng róng  qiú   è  hóu 

2.多音字

    (   )中流           (   )曾祖父           (   )干劲

中                    曾                     劲                 

    (   )中肯           (   )曾经             (   )劲敌

    (   )空洞           (   )看望             (   )年度

空                    看                      度              

    (   )空白           (   )看守             (   )揣度

答案:zhōng/zhòng  zēng/céng  jin/jing  kōng/kòng  kàn/kān  dù/duó

3.根据拼音写汉字。   

màn(   )山遍野       无比 chóu(  )怅        jié(    )石      qìn(   )人心脾 

轻歌màn(   )舞        未雨chóu(  )缪            jì(    )子         分mì(   )物      

wàn藤(    )             一chóu (  )莫展           è(    )止          bì(    )阳县 

答案:(1)漫 曼 蔓 (2)惆 绸 筹  (3)碣  偈  遏  (4)沁  泌  泌 

4.辨词填空。 

(1)寥廓•辽阔    (        )的天空      (        )的山川 

(2)峥嵘•狰狞    (        )岁月         面目(        )

(3)激扬•激昂    (        )士气         群情(        ) 

(4)意气•义气    (        )风发         讲究(        ) 

(5)独立•独力    (        )经营         经济(        )

答案:(1)寥廓、辽阔(2)峥嵘、狰狞(3)激扬、激昂(4)意气、义气(5)独力、独立解析:(1)“寥廓”和“辽阔”都是形容词。“寥廓”的意思是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

“辽阔”的意思是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山川、幅员辽阔。

(2)“峥嵘”和“狰狞”都是形容词。“峥嵘”的意思是:①高峻。如:山势峥嵘。②比喻才气、品格等超出寻常,不平凡。如:头角峥嵘、峥嵘岁月。

“狰狞”的意思是面目凶恶。如:面目狰狞。 

(3)“激扬”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意思是:①激浊扬清。如:激扬文字。②激动昂扬。如:激扬地欢呼。③激励,使振作起来。如:激扬士气。“激昂”则只可作形容词,意思是:(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如:群情激昂。  

(4)“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例如:意气风发、意气相投。“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究义气。 

(5)“独立”指①不依靠别人②单独地站立。如经济独立、独立寒秋。“独力”侧重于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等。如独力经营。 

5.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词语。 

(1)高远空旷。文中指宇宙的广阔。     (           )

(2)旷远迷茫。                       (           )

(3)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文中指盛衰。 (           ) 

(4)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

(5)不平凡,不平常。                 (            )


展开余文
(6)风采才华正盛。                  (            )

答案:(1)寥廓  (2)苍茫  (3)沉浮  (4)激扬  (5)峥嵘(6)风华正茂 

6.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7.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答案: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C.是疑问句和拟人。D、“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

8.文常填空

1)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答案:D

2)词的流派分         派和         派。苏轼和辛弃疾属         派。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属        派。

答案:豪放派 婉约派    豪放派  婉约派

3)找一下,词中“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诗人通过描写山、林、江水、江上的船、鹰、鱼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境界宏大、情意深长的秋景图;诗人借秋景图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将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全词写作思路:

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答案: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2.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3.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               _____作用。

答案:《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

【合作探究】  

1.上阕中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是由哪个字领起的?试分析该字的作用及整个句子的作用。

答案: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2.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情调悲凉低沉,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答案: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3.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寒秋图,作者想到了什么?

答案:想到了国家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暗示了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6.结合诗句试分析全诗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答案: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7.认真想想,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答案: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8.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 “直立”? 

答案:(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4)有人认为“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你的看法呢?

答案:(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课堂达标】

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2)“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   )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展开余文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3)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接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答案:C C D

【举一反三】

1.对联填空

春山一路鸟空啼(   )   A日暖神州万木荣

锦江春色来天地(   )   B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晖又红万朵花(   )   C玉垒浮云变古今

春回大地千峰秀(   )   D冬雪欲白千里草

木落山觉瘦(   )     E雨晴天似高

答案:BCDAE

2.在我国诗文中,有些意象往往有着较为固定的内涵和情感。如“柳”有“留恋、离别”的含义,“鸟”有“空远、快乐”的含义。请根据上文对意象的分析,概括下列诗句中“烛”这一意象的含义。(不超过20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死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答案:相思、离别

3.将《天净沙 秋思》扩写成一篇200—300字的短文。要求:①合理想象,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化简为详,对原作进行必要扩充;②巧妙剪裁,突出重点,使文章主题鲜明,情趣盎然;③侧重于写景,侧重于叙事,还是两者并重,可以自己决定。

【一课一得】

【美文选读】

 秋 色 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憟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 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 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 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 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 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 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 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 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王战军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沁园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下一篇:表达交流 多思多想 学会选取立论的角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