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181
标签:
教学论文
七年级教学论文
中学古诗文教学初探(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我们中华名族是读着《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长大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伟大诗人。历代优秀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诗歌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因此,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古诗文,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国学素养和学问功底。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全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有古文言文,每册后面另附古诗词十首,占了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首先有意识地用中华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思想、道德、文化的低子。二、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开拓学生想象,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三、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积累语言,增添文化积淀。因此我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做以下尝试:
一、反复朗读吟诵,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于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而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包容在格律里面,而建设、转化格律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可见,诵读是感受诗歌音乐美的关键。由于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引领学生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诵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2)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如学习杜甫的《石壕吏》,作者为了显示老妇的情感由沉痛到愤恨再到平静,有意识用不同的韵脚显示语调的高低,突出人物的个性,这段对话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仿佛如见其人,如闻其声。(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如读王维的五言体诗读出的是平和宁静的情感;读王昌龄的七言体诗读出的是情感的动荡;岳飞的《满江红》因押仄声韵,读出的情怀是慷慨悲壮。音乐美的熏陶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诗歌美的愿望。
二、整体感知体会,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
“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氛围。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几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艺术境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如 陶渊明借《饮酒》感怀,情融于景,景中见情,情形并茂,余韵缭绕,将满腔情思化于坦然自若的意境酿造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我们在尘寰鼎沸中寻到了一份魂魄的平静。可谓情与境的完备连合,正由于这样,陶渊明为我们谱写了古今传诵、千载扬名的饮酒之歌,人生之曲。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了解安史之乱中杜甫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自然理解了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圣人胸襟和仁者光辉。
三、精心咬文嚼字,体会诗歌中的语言美
李元洛《诗美学》说:“以文字为手段的诗,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诗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诗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作者都必须讲究语言之美,诗人就更需要追求语言的美感。”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语言美。 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同时在欣赏诗歌语言时,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原意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犹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能根据生活的逻辑、积累的经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丰富其内涵,正如陆机所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从而获得更高的艺术享受,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展开全文阅读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感受古诗的音乐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从而去发现美,创造美。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深入,引领学生陶冶性情,提升人文修养。
李其玉
标签:
教学论文
七年级教学论文
中学古诗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下一篇:
海燕(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