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2010
标签:
备课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生在图拉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1845年入喀山大学东语系学习,后来转到法律系。1847年辍学,回到自己的庄园雅斯纳亚•波良那,一面自修,一面兴办农民子弟学校。1851年春随哥哥尼古拉赴高加索,参加沙皇政府镇压山民的战争。1854年奉调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在高加索,托尔斯泰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1852年问世,署名Л.H.(托尔斯泰的名字和父名的字头)。1852~1856年间,他相继写了中篇小说《幼年》和《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伐木》、《袭击》以及《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1854年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5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和《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等)。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托尔斯泰早期创作时,认为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是“心灵的辩证法”和“直接的纯洁的道德感情”。
1855年末,托尔斯泰从克里木战争中归来。这时,废除农奴制的问题异常尖锐地提到俄国政治日程上来。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庄园拟定了解放农奴的方案,但遭到农民拒绝。1856年着手写作早在1852年就已构思的长篇小说《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企图探讨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问题。但小说没有完成,其中的片断以《一个地主的早晨》为题发表。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旅行,考察西欧的社会生活,写了短篇小说《琉森》。旅行归来后,他一度迷恋“纯艺术”,写了中篇小说《阿尔贝特》(1857~1858)和《家庭的幸福》(1859)。但他很快从这种倾向中解脱出来,从1859年起又开始从事农民子弟教育活动,企图从根本上改革俄国的教育制度,并且创办了专门的教育杂志《雅斯纳亚•波良那》(1862~1863)。1863年完成了10年前动手写作的中篇小说《哥萨克》。
1863~1869年间,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这部规模宏伟的史诗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题材,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托尔斯泰企图在爱国主义斗争中寻求贵族人物与人民的一致。
完成《战争与和平》以后,托尔斯泰准备写一部反映沙皇彼得一世的活动的小说。但1871年忙于编写《识字课本》,因此中断了这项工作。1873年转向现实生活题材,着手写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于1877年写完。70年代,托尔斯泰世界观中民主主义因素和创作中社会批判力量空前加强,他正处在世界观转变的前夕。这种复杂的思想状况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急剧的破坏”,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变化,他断绝了与其出身的贵族阶级的传统观点的联系,成了千百万宗法农民思想情绪的表达者。1880~1884年间,他在一系列论文(《忏悔录》、《我的信仰是什么?》等)中阐述了自己的新观点。与此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那种“撕下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达到了高峰,但反动的道德说教也更加强烈。80年代的作品中比较重要的有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和《文明的果实》(1886~1890)等。
1891~1892年间,俄国发生严重饥荒,托尔斯泰积极组织赈灾工作,同时写文章猛烈抨击沙皇政府和贵族阶级。90年代仍然是他思想探索最紧张的时期。他已经感到“生活不能以这样的形式继续下去”,“结局已经来临”,但是他却极力鼓吹“勿以暴力抗恶”,否定革命改造现实的途径。1889~1899年间写作长篇小说《复活》。这是他世界观转变以后20年间文学和社会活动的总结,充分体现了他这个时期思想和道德的探索。
托尔斯泰在生命最后10年里继续对贵族及其政治代表──沙皇政府采取批判态度,但也更尖锐地暴露出自己的思想矛盾。这个时期写有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1890~1904)和许多短篇小说。1905年革命期间,他既不赞成革命暴力,又反对沙皇政府对革命群众的残酷镇压。托尔斯泰晚年陷入深刻的思想危机而无法解脱,终于在1910年深秋从家出走,病逝在一个叫作阿斯塔波沃的小火车站,享年82岁。
列宁在1908~1910年间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七篇论述托尔斯泰的文章,把这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与俄国从封建主义往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与这个时代的农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深刻分析了他的种种矛盾,认为他的创作“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位子”,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选自《外国文学大词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追忆
标签:
备课资料
列夫R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未选择的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下一篇:
关于“独白”的论述 (人教版选修教学总结)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