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440
标签:
备课资料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学习重点是古今汉语的词汇演变和语法演变。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对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帮助,对于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也有用处。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古人云,今人说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对古今汉语的词汇和句式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从中大致可以看出古今汉语演变的一些线索。
一、课堂活动步骤
(1)古今词语比较。这段文言文里出现的字在现代大部分仍在使用,可是其中大多数词语,虽然字形相同,意义和用法却都有所不同。教师可以据此讲解古今词义演变的三种情况。
(2)古今句式比较。注意讲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与坐谈”、“不若君之美”等古代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说明二者的差异。
(3)举例讨论。请学生从学过的其他文言文片段中找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每个学生至少找出一处。
二、相关知识补充
(1)古今词语。把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古今词语有很大的差别。就字形看,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yì]、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十二个字:“八、我、能、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古代词语的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其中有的构词的能力比较强,如:“形、貌、衣、镜、何、自、日、外”;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如:“丽(美丽、壮丽)、朝(朝霞、朝气、朝发夕至)、窥(窥探、窥测)、妻(夫妻、妻子)、甚(欺人太甚)”。第二种是古代词语的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教材中解释了“之”的用法,还可以补充其他例子。比如“其”,古代汉语中“其”的一个重要用法就是作表示领有的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如“其妻曰”。现代汉语里还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自圆其说、望其项背”等成语,此外就只限于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语境,如“政府正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解决安置问题”。而“其家的客厅很大”这样的话就让人觉得很别扭了。又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特定的文体;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现在不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第三种是古代词语的某个意义(即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教材中具体解释了“服”的情况。再看“窥”这个词的情况。“窥”在古代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如成语“管中窥豹”。从这个意思还引申出了“暗中查看”的意思。现在前一个意思已经消失了,而“暗中查看”的意思还保留在“窥测、窥察、窥度、窥视”等词语中。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词语(括号中的意思已经消失了),如:“修(长)、谓(对……说)、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现代的“啊”只部分地与“也”相当)、旦(“旦日”作“明日”讲)、若(比得上)”。还有一个“尺”字,似乎应该属于古今通用的一类,可是这里说邹忌身长八尺有余,显然比现在的尺小,严格说,“尺”的意义也已经改变了(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这里的尺大概跟汉朝的差不多)。
(2)古今句式。在语法方面,古今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子格式,下面一句“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汉语句子的格式相同。“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今天要说成“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漂亮的人”。“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不能把“自己”搁在动词前边,搁在前边就是“亲自”的意思(如“自己动手”),不是动作对象的意思(“自救、自杀、自治”等,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语里的合成词)。“与坐谈”也是古代语法,现在不能光说“和”,不说出和谁,也不能说“坐谈”,得说成“坐下来说话”。“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也是多余的。
(2.1 节“相关知识补充”参考吕叔湘《语文常谈》有关内容)
2.2 补充课堂活动
●数里乾坤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各个时代数目表示法的实例,了解古今数目表示法的演变情况。
(1)看下面的例句,注意其中表示数目的词语
①十犬又五犬。(殷墟卜辞)
②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礼记•大传》)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④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⑥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左传•成公七年》)
⑦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⑧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
⑨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⑩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11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宗懔《荆楚岁时记》)
13展开看之,乃二百单五年事。(《三国志平话•上》)
1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15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平篇》)
(2)分析这些表示数目的词语可以分成哪几类
A.表基数。“十有五”就是十五,“十犬又五犬”就是十五犬,“一百五日”就是“一百零五日”,“二百单五年”就是“二百零五年”。可以发现,古汉语中整数和零数间嵌入一个“有”字或“又”字,甚至可以在整数后和零数后都加上名词的情况下在其中嵌入一个“又”字(十犬又五犬),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在晚近一些的古汉语里,整数和零数之间还可以嵌入“单”,相当于今天的“零”。最特别的是那种两个数之间的零位不用“零”,如现代说“一百零五”,古代就说“一百五”,而如果现代说“一百五”,就等于“一百五十”了。
展开全文阅读
B.表序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由此可以发现,古汉语序数词形式上与基数词无甚差别,但充当序数的一般是序列性列举的一组基数,而且数词后往往有相同的词语。如“再、三”后省略了动词“鼓”,“一、再(古代“再”是两次的意思)、三”序列性数词列举,所以是序数。“曰”前“一、二、三、四、五”五个数字按序排列,故为序数。除此而外,古汉语中也有用“第+基数词”表序数的,如“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沈括《梦溪笔谈》)。
C.表分数。古汉语分数表达灵活多样。a.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b.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c.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也是这样的表达法,更特别的是其中的分母用“两”不用“二”,这在现代汉语中是绝对不可以的。d.分母+分子。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其实皆什一也”。这种形式极容易跟现代汉语基数词混淆,但结合语境还是不难区别的,因为这种分数绝大部分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且有的分母为“十”的还写作“什”以示区别。除了这些和现代不同的分数表示法,还有一种沿用到今天的形式,那就是“分母+分+之+分子”,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班固《汉书地理志》)。
D.表约数。约数是表示和实际数目相差不远的大概数目的,上面例子里的“父去里所,复还。”里的“里所”就是一里左右。除了“所”,基数词后加“许”、“余”等也表约数。两个临近的数词连用也可以表示约数,如“十之一二”。
E.表倍数。古汉语倍数表达与现代差别不大,一般是在基数后加“倍”字,如果是两倍则单用“倍”表示。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十、五”后省“倍”,在具体语境中容易看出。此外古汉语中还有并举两数,以其乘积表数。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夜晚。“二八少女”指十六岁的少女,“三七岁月”指二十一年,也是同样的道理。
(2.2 节“补充课堂活动”参考王力《汉语史稿》有关内容)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今汉语词形的变化:从古汉语单音节词为主到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为主。答题时要首先明确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因此两字连用,即使在现代汉语已经成词,也不可简单地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而应该准确把握两个字各自的意思。参考答案:①“其实”是两个词。“其”:代词,它们的;“实”:名词,实际。②“所以”是两个词。“所”:助词(一说代词);“以”:介词,用。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传播学问教授学业解除困惑(的人)。③“以为”是两个词。“以”:连词,相当于“而”;“为”:动词,成为。④“至于”是两个词。“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时间。⑤“指示”是两个词。“指”:动词,指出;“示”:动词,给……看。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演变的几种方式:扩大、缩小、转移。参考答案:①“臭”:气味(古)——臭味(今)。词义缩小。②“色”:脸色(古)——颜色(今)。词义缩小(就整体词义说,“色”在古代汉语里除了“脸色、表情”的意义,还有“颜色”、“女色”、“种类”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只有“颜色”的意义了,因此看作是词义缩小)。③“丈夫”:成年男子(古)——女子的配偶(今)。词义转移。④“睡”:坐着打瞌睡(古)——睡觉(今)。词义扩大。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掌握的几种方法。练习中依次用到的方法是:对译、移动、补足、替换、删减、保留不译等。参考答案:①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常规,不因为有尧而存在,不因为有桀而灭亡。(这一句应该一个词一个词地对译成现代汉语)。②我欺骗谁了?欺骗天了吗?(“吾谁欺”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成现代文要把“谁”放到动词后)。③项王说:“壮士!赐给他卮酒。”就给他一斗卮酒。(“则与斗卮酒”省略了双宾语中指人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补出来)。④有朝一日您百年之后,长安君靠什么能在赵国站稳脚跟?(“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说法,翻译成现代文就要用现代汉语词语代替今天已经不用的文言词语)。⑤派遣军队驻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出现意外变故。(“出入”是偏义复词,其中的“出”是无意义的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删除)。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保留不译。)
3.2 补充练习题目
一、下面几个句子里都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找出来并具体说明是哪一种活用。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②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④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柳宗元《封建论》)
⑤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
二、古人的称谓体系很复杂,一般总是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可以相对随意些。请看看下面这些称谓,说明它们分别用于什么人。
①仆,不才,不佞; ②小子,竖子; ③孤,孤家,寡人;
④子,夫子,先生; ⑤公,君,足下,丈,大人。
三、下面句子和成语里的加点字,读音都比较特别,请标出它们的读音。
①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突厥传上》)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商鞅《商君书•农战》)
④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⑤彗星见于东方。(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⑥羽扇纶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⑦万乘之国
⑧否极泰来
四、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有以下几种句子格式。请思考,其中哪些格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哪些现在已经消失了。
①为…… 例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②为……所…… 例句:术怒攻布,为布所破。(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③……于……例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班固《汉书•项羽传》)
④……见……例句: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⑤……见……于……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⑥……被……例句:……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五、判断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①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B.①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开余文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C.①既出塞,出东道。(《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贾谊《过秦论》)
D.①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诸葛亮《出师表》)
六、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史记•李将军列传》)
③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九》)
④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刘向《说苑•政理》)
⑤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
3.3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大致说来,古汉语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使动用法(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中大部分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少量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包括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参考答案:①句中形容词“小”活用为动词,是形容词意动用法。②句中名词“将”活用,是名词使动用法,“使孙膑为将”。③句中及物动词“食、见”活用,均是使动用法。④句中不及物动词“痛”活用,是使动用法。⑤句中名词“蹄”活用作动词,即“(用蹄子)踢”的意思。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汇差异中的一部分——称谓词语的差异。参考答案:①一般人自称。②称晚辈。③王侯自称。④称师辈。⑤称朋友、尊长。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及成语里一些字的特殊读音,有的因为是古义,有的因为有活用,有的则因为是专名,所以读音比较特别,需要注意以免误读。参考答案:①可(kè)、汗(hán)、单(chán)(“可汗”是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君长的称号,“单于”是匈奴君长的称号)。②姥(mǔ)(意义:老妇)。③食(sì)(意义:供养,给……吃)。④遗(wèi)(意义:送给)。⑤见(xiàn)(意义:出现。上古没有“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作“见”)。⑥纶(guān)(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⑦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叫“乘”)。⑧否(pǐ)(“否泰”本是《周易》的两个卦名,天地相交、通顺叫“泰”,天地不相交、不通顺叫“否”。后来把运气的好坏称为“否泰”)。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差异。其中⑥是现在普遍使用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剩下的几种句式偶尔还可以见于书面语中。如①还见于“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构中;②可见于“为我所用”、“为人所不耻”这样的结构中;④还可以用于“见笑”这样的客套话里。而③和⑤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正确选项是A。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但从语法意义上看前一个是引出施事(表示领率),后一个是引出工具。B项中两个“会”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词,其意义都是“正好、恰巧”。C项中“既”都表示“已经”、“……之后”。D项中的“无”是连词,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要求比前面的题目灵活一些,重点是要对句式、关键词语把握准确。参考答案:①中“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可以译为“大概”;“李将军之谓”是用“之”提宾的倒装句,即“谓李将军”。理解了这两处大致就能翻译正确:“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②句中“及”、“尽”两词,意思是“到……时”、“竭尽”,翻译:“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他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③句“今”要理解为“现在”,“西”是方位名词作状语,“伐”是“夸耀”,翻译:“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西去谒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④句中“使”要理解为“假使”,并且要知道“安”引导一个反问句:“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⑤句中“就”是“到”的意思,翻译:“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人们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追忆
标签:
备课资料
古今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下一篇:
《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