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010  
标签:教学论文
论电视剧《三国演义》对原著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三国演义》原著有无主题,其主要倾向是什么?

关于小说《三国演义》的主题问题,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的认为是“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念”,有的认为是“突出宣扬一个‘义’字”,有的认为是“为当时的市井细民写心”,还有的干脆主张“无主题”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是有主题的,即“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拥倡仁德,崇尚智慧”。这十六字,既是这部作品思想之精华,也正是其数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巨大精神魅力之所在。

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是《三国演义》原著思想的主要之点。在小说中,刘备为帝室之胄,所行乃为绍续正统、兴复汉室,因而作者是将刘备集团作为正义一方来写的,书中到处洋溢着对刘备及其集团中主要人物的拥戴和颂扬,将许多优良品质都赋予刘备集团中人。曹操有篡窃之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其子曹丕果篡汉位,因而曹魏集团是被作为“邪恶”一方来演叙的,书中也到处充满着对曹操及其集团中人的丑化与贬斥。至于书中的孙吴集团,则往往是在其与曹操集团对立时,便被描写为正义;而在其与刘蜀集团抗衡时,则又被刻画为非正义的一方。就其书中所着意刻画的典型人物来说,刘备被塑造成了“仁德”的化身,关羽被塑造成了“忠义”的化身,诸葛亮被塑造成为“智慧”的化身,而曹操、司马氏父子则被描绘成了“奸佞邪恶”的化身。即使在表现“智慧”方面,诸葛亮、姜维的智慧也被描写为正义凛然的“大智”,而曹操、司马懿、邓艾、钟会的智谋则都被描写成了奸邪不正的“小智”。对于周瑜,其在赤壁之战前后与曹操为敌时,被描写为代表正义的“大智”;而在以诸葛亮、刘备为对手时则被描写为器量狭小、总逊一筹的“小智”了。全书自始至终,作者匠心独运地调动一切手段来维护和完善正义、仁德的刘蜀一方,同时也极尽其致地刻画和贬斥奸佞邪恶的曹魏集团一方。从其良苦用心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正是在不遗余力地贯彻其创作主旨:弘扬正义,贬斥邪恶,以达其在人间树立正气之目的。尽管这个“正义”和“邪恶”是以当时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的。

拥倡仁德,是小说《三国演义》主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中,刘备被着意刻画为宽厚仁德之君。从“桃园三结义”到怒辞安喜尉;从陶恭祖三让徐州到刘景升再让荆州;从“携民渡江”到义取西川等等,无不着意刻画刘备的宽厚、仁慈,不难看出作者拥护和提倡仁德的思想倾向。而对于曹操,作者则着意从相反的方面,塑造他的残暴。如冤杀吕伯奢,屈讨陶恭祖,残害吉太医,横槊刺刘馥,以及欺献帝、诛妃后、害华佗、伐神树等等,均将曹操残忍、狠毒、奸诈、暴戾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充满了作者对曹操残暴行为的憎恨与贬斥,并以曹操的残暴来反衬刘备的仁德,从而凸显了作者拥护和倡行仁德的思想倾向和创作主旨。

崇尚智慧亦是小说《三国演义》创作主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自始至终几乎无时无处不存在着智慧的闪光,书中所用笔墨最多的便是斗智用计。其所倾尽心血刻画的诸葛亮,事实上成了“智慧”的化身。在书中的皇帝与臣子之间,臣子与将帅之间,臣子与臣子之间,将帅与将帅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朋友与敌人之间,敌人与敌人之间,甚至连父子、母女、兄弟、兄妹、夫妻、主仆等等之间,几乎无不是在斗智的战场上角逐。书中设计了无数的阳谋、阴谋、圈套、陷阱和是是非非,描写了大小数百场战争,几乎无一不是出神入化、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斗智之局。宫廷内、幕府中、帷幄里、战场上、往来间、交驰时,各色人等几乎无不在为斗智取胜而忙碌。全书共一百二十回,从第一回至最后一回,没有一回不是在写斗智,安全可以说是一幅闪耀着智慧光辉的壮丽画卷,其作者崇尚智慧的创作意图是不言自明的。

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的思想意蕴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并不否认其中包含的其他思想内容,但就其主要倾向来说,用“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拥倡仁德、崇尚智慧”这十六个字来概括《三国演义》的创作主旨,是符合这部作品的客观实际的。

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如何理解和把握原著主题的?

无论何种改编型作品,都应当遵循一个首要的原则,那就是要尊重原著、忠于原著和略高于原著。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多人分编分导的情况下,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住了原著的主题,这是一个首要的成功。

我们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了原著关于“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拥倡仁德、崇尚智慧”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电视剧对原著内容的取舍方面,凡能较好地体现原著主题的内容均予保留,而将与其主题关系不大的地方则予删去。

首先,在“弘扬正义”方面,原著是以刘备集团为主干的,电视剧也将有关刘备集团的故事情节尽皆保留,而将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地方如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孙坚与刘表的战争,以及李傕、郭汜交兵、公孙度败亡等皆予删去。尤其明显的是其对王允诛蔡邕一节的删除。王允在小说中本是一个代表正义、铲除邪恶的功臣,他巧设连环计歼灭了邪恶势力董卓集团,然而他却不听劝阻,执意杀了不可多得的人才蔡邕,是一个污点。电视剧将王允杀蔡邕一节完全删去,就更加强了王允作为正义人物的典型形象。

其次,在“贬斥邪恶”方面,原著是将十常侍、董卓、曹操、司马氏等作为邪恶势力的代表来加以描写的,并且在用笔时明显地对其大加贬斥,电视剧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凡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情节也都尽量予以保留。十常侍乱政,电视剧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情节,而且还以此为题专列一集;又如对于曹操,电视剧将其冤杀吕伯奢、屈伐陶恭祖、欺帝诛后、滥杀无辜等天人共怒的奸诈、残暴、邪恶、狠毒行为的情节全数保留,并仍保持了鲜明的贬斥态度。

其三,在“拥倡仁德”方面,小说极力将刘备描写成一个宽厚、仁德之君,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电视剧也突出了刘备宽厚、仁德的特点,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均予保留,并加以生动的表现。

其四,电视剧尽数保留了原著中斗智的内容,并对其作了精彩的展示和体现,表现了对“智慧”的崇尚态度。


展开全文阅读
(二)从电视剧对原著内容表现的详略情况来看,电视剧对凡是能够体现原著主题的内容和情节都不厌其详,而对那些与表现主题关系不大的地方则从略。如:为了表现刘备的正义,将其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的不义之举一略而过。为了贬斥曹操的邪恶,在《战宛城》一集中,对于曹操以强凌弱、霸占妇女之劣行予以详写,而对原著中颇为激烈壮阔的宛城之战、典韦之死却用略写,只以战后遍地死尸的场景和曹操哭典韦来一略而过。为了表现刘备的仁德,对其安喜辞官之际、携民渡江之时均用详写,而对其诛黄巾、杀无辜则用略写。在表现“崇尚智慧”的思想方面,将巧计除董卓、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诸葛祭风、草船借箭、赤壁大战、智算华容、三气周瑜以及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能充分展示双方斗智的精彩场面,一一浓墨重彩地细加描绘。

(三)再就电视剧对原著中一些地方的改造和补充来说,其在凸现主题方面甚至比原著还有所升华,有所强化,从而略高于原著。如:在小说第九回《除凶暴吕布助司徒》中,董卓被诛之后,“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在本回中便再无貂蝉的下落;而电视剧中则提到貂蝉见董卓已除,大功告成,便乘车而去,不知所终。并且又专为貂蝉作一片尾曲,由衷地歌颂这位舍身除暴的巾帼奇女,足见编导对这一正义女子情有独钟。这样就使貂蝉的正义形象比原著更加完善、鲜明、突出,从而使原著“弘扬正义”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升华,不失为既忠于原著又高于原著的成功之笔。再如在电视剧第78集司马懿《诈病赚曹爽》中,作者增写了以下内容:司马懿乘曹爽同魏主出城围猎之机,发动了政变。在控制了京都洛阳的局势、自料必操胜券之后,他与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谋于密室,司马懿亲笔写下了八个字:“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司马昭曰:“若能一统华夏,方为当世之英雄。”司马懿曰:“想魏、蜀、吴三分天下,刘备乃一织席贩履之徒,却能偏安一隅,自成霸业,内中奥妙,四个字尽可囊括……”司马昭应曰:“笼络人心。”司马师接着道:“驾驭百姓”。司马懿点头赞许道:“嗯。古人云:‘得民心者可以为天子,得天子心者可以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只可为大夫。’不知尔等可以笼络何人之心?”司马师答:“中原人心,尽可笼络。”司马昭曰:“必使魏、蜀、吴三国之人,尽为我用!”司马懿道:“如此,这万里江山定属我司马氏所有!记住:笼络人心,一统天下!”这一段精妙的对话情节,是小说原著中所没有的。电视剧编导增添的这段对话,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剧中人物的情节性和动作性,而且还有三点妙处:一是活脱脱地揭示了司马氏父子丑恶的世界观;二是借司马氏父子之口,从他们的世界观的角度对刘备集团作了一总结,道出了刘备集团“得民心”这一成功的真谛;三是揭示了司马氏父子早就包藏祸心,为其进一步篡夺政权、一统天下作铺垫。这样修改的结果,比原著更加鲜明地揭示和突出了主题。电视剧中另外还如“三气周瑜”时诸葛亮弹奏周瑜所作的《长河吟》琴曲、张松讥曹操时从头至尾背诵《孟德新书》、关羽华容释曹后诸葛亮总结的“暂不宜灭曹”的一段话、姜维死不瞑目时邵悌所说“蜀国之灭,绝非将军之过,实是后主无道而致啊!”之语等等,均为原著所无,笔者认为这些改动都很好,比原著更加强化和突出了主题,是可取和应予称道的。

总的来说,由于电视剧编导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了小说原著的主题,有些地方较原著甚至更有所强化和升华,因而使改编后的电视剧和小说原著在主题方面不仅达到了珠联璧合,而且还更鲜明、更生动。试想,对于《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假若电视剧在表现其主题思想的关键问题上糊糊涂涂,或抛开原著主旨而另立新的主题,那样读者和观众会接受吗?

《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主题有何历史和现实的积极意义?

应当指出,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是反映了古代腐朽没落的封建正统观念的,应当予以否定,但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来看,也不能完全这样讲。

首先,西汉经过两百年的经营,其政权早已深入人心,为人民大众所认同和接受。至汉末王莽改制,虽不乏合理因素,但却仍被人们视为“篡逆”。后至汉末动乱,刘秀崛起,也不得不顺应民心,继续汉朝正统旗号。又经东汉两百余年的经营,人们以汉为国之正统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献帝时曹操势力凌驾于朝廷,但他却仍然只能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汉朝的正统旗号。终其世也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取而代之。孙权假意给曹操上书,劝其代汉正位,曹操览后曰:“此儿是欲置吾于火炉上耶!”可见他深知汉是代不得的。为何?就因其惧怕世人牢固的汉正统观念。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正统”与“正义”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谁代表正统,谁就会得到最广泛的支持;谁欲“篡逆”,谁就会遭到普遍的反对,起码你也会失去支持。中国封建社会中这种“忠君”与爱国相一致而不可分的特殊现象,学界早有哲者论及,在此就不必赘述了。在当时人的这种心态下,刘备以刘氏“皇叔”的身份兴汉讨“贼”,被普遍视为正义之举,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当时的情况下,在刘备以外的各路军阀中,你能说哪一方是正义的呢?显然都不是的。

其次,《三国演义》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与历史文献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不必去拘泥于历史,而可以进行艺术创造。作为文学形象的刘备、曹操、诸葛亮等都不必是历史真实意义上的人物,小说和电视剧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加以创造。为了达到“宣扬教化”的目的,在作品中将刘备集团写为正义的一方并加以颂扬,将曹操集团描写为邪恶的一方并加以贬斥,这也是符合普通人民大众在看待这类作品时,必要分个“忠奸、善恶、是非”的文化消费心理的。

《三国演义》经久不衰的现象足以证明,“崇尚正义,反对邪恶,拥倡仁德,追求智慧”这一主题,正是我们中华文化精神之精髓,它代表了整个民族共同的愿望,为全民族成员所认同,具有无可争议的正确性和永恒性。《三国演义》以此为主旨,正是我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精髓之形象化、艺术化的体现,因而它受到了广泛、持久的认同和热爱,产生了深入人心的社会感应效果,具有神奇的精神文化魅力,即使在今天社会主义时代也是如此。这就是它历史的和现实的积极意义之所在。电视剧《三国演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了这一主题,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它在编导方面首要的可喜的成功。(选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追忆

标签:教学论文 论电视剧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 (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下一篇:《巴黎圣母院》知识点检测之判断正误 (人教版高一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