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说课稿
阅读:2140  
标签: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说课稿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

教材分析 

《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学情分析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 

教学目标 

1、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教学设计 

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读《老子》一书,我们不仅感觉到它的道理极为深邃,而且感觉到它的行文洁净精微,凝练畅达,是格言,又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多诵读,力求背诵。 

3、在教学中要,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二、讲授课文。 

1、学习第1则。 

本则在理解上有两个难点。第一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本句解释众说纷纭。课下注释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其三,“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此外,还有多种解释。老师应该多了解几种解释,以便解答学生的质疑。这叫有备无患。第二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建议从两个角度做解释:其一,由“易”生“难”,比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但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很困难了。这就是“易”生成“难”的道理。其二,由“难”生“易”,比如面对一个问题,人们把解决这个问题看得很难,会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解决。这就是“难”生成“易”的道理。 

本则集中阐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又是互相转化的道理。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一下。老师也可以举一些成语说明,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危等等。 

2、学习第3则。 

本则的字词较为复杂,老师要做适当讲解,比如“企”、“ 跨”、“ 自见”、“ 自伐”、“不长”、“赘形”等;特别是“物或恶之”中的“物”字,课下注释译为“畜生”也只是一家之说而已,此外还有译为“鬼神”或“众人”的。本章主要是反对“余食赘形”,反对人为的做作。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踮脚而立,跨步而行是人为的造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等等也属于人为的造作。而人为造作往往会损害正常的运行,是不可以长久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比如,宣传能够包治百病的药物以及电视上夸大其词的广告往往适得其反,还有那种自以为是的人、自吹自擂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等等。 

3、学习第4则。 

本则难点有二,其一是“知足者富”和“强行者有志”的理解。这里的“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强行者有志”,是说志向只有付诸实施,并确定不移,顽强坚持的,才是有志。其二是对于“死而不亡”的理解。任继愈先生认为说, “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而张松如先生认为,“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课本中列举了两种的解说,老师对此还有所了解,课上可讲可不讲,若碰上学生质疑,可做适当解说。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建议引导学生联系人生感悟,对“自知”、“ 自胜”、“ 知足” 、“强行”做点阐述或讨论。 

4、学习第5则: 

本则中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第一个“为”、“事”、“味”都要理解成动词。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是以圣人犹难之”的“难”也要理解为动词。 


展开全文阅读
本章中老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建议老师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经验来说说议议,以感性经验来丰富理性知识。 

5、学习第6则: 

本则所说的是关于前瞻性的智慧。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①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②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细微之处。③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三、布置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逞强逞大。老子指出,这样最终会落入下风,甚至陷于死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轻率地向别人做出种种许诺。老子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考常常停留于眼前的现状。老子则指出,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和几句格言,写一篇读书笔记。

 

追忆

标签: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说课稿 老子选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 学案设计(人教版选修)
下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稿(人教版必修导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