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733  
标签:教师随笔 九年级教师随笔
问课哪得优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有感(人教版九年级)
黄梅县刘佐乡中学 李卫民

最近我阅读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一书,书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问课” ,教学问课其实就是教师自己的反思,也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宋朱熹曾说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学亦然,课贵有问,问则思、思则得、得则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问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反思方式。什么是问课呢?就是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同行等对该课的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建议。那么,怎样的“问课”才是最好的呢?从开始读这本书的第一天我就在探寻标准,但一直都没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直到我读到朱静老师写的“问课要问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周安民老师写的“问课,让自己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这两篇心得体会后,顿时豁然开朗。是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会无动于衷,冷若冰霜,而常常情动于衷,行乎于外。同样,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情感,离不开爱心。要想课堂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多问问学生对课堂的感受。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非常欣赏朱静老师说的“面带微笑进课堂”和“课堂上学生慎用批评”的观点。说实话,刚参加工作时,以前每节课的开始时,我喜欢面带微笑去上课,希望和学生保持那种亲切感,但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好控制,震慑力不够,于是我开始了所谓的“震慑力不够”的改变,总结了一段时间,发现那样的效果也不见的有多好。随着教龄的增长,我知道了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不是凭简单的一个微笑或一个严肃的表情就可以做好的。

现在,我还是喜欢在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的同时用微笑的表情走进课堂,对课堂上少些批评和抱怨,多一些鼓励和理解。其实,我多少还是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与一名优秀老师是有差距的。因为有时候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被学生不如意的表现所影响,有时会抱怨一下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不听话?面对同样的问题朱老师却是这样想的“人心是土地,感情是泉水” 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独裁者”,让学生阳奉阴违、避而远之。这样每天生活在一个令人有所希望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还有周老师所说的“问课,让学生对老师刮目相看、赞叹不已”观点对我的触动最大。当时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第二感觉是认同。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摆出“师道尊严”严厉地去批评学生的时候,其实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想想当自己上完公开课后都是去找领导问课,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那才是学生贴近老师的途径呀! 

   不断地问课,就会让教师更好地尊重学情,更好地关注学生。归根结底,问课的初衷与最终目的是两句话:问的都是你——学生——学的怎么样?为的都是你——学生——能学的更好。当一个老师心中装满学生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周而复始而忘记了每个四十分钟都是学生生命的一个旅程,不会为追求课堂的唯美而忽略学生的感受,不会为个人的作秀而淡忘学生是个体,不会为课堂的表面而精彩而忽视了学生的习得效果。如果当问课这一细节成为我们老师的习惯,课堂必将会因为学生的发展而生动,因师生生命活力的焕发而精彩。”这是读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的四、五两章后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实施新课程,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进行问课,就是要拓宽反馈和教学评价的渠道,就是要努力实施“功夫在课外”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表明主动合作的意愿,力争在“有效”上再有新的突破!那么才能做到完善的“问课”呢?那就要明白以下几点:

一、问课的对象

1.问自己。

 “课前问”,即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多向自己发问,例如:“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怎样才能上好这堂课?”、“还有没有其他教学方法这堂课?”等等。

“课中问”,大家或许会有这样的体会:课前经过精心准备设计了的程序,但课堂是变化的,随时会发生不同的情况。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意外发生的事情需灵活处理,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突发的情况往往会激发教师产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上的突发情况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抓住契机,灵活应变,会使课堂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后问”,即教师对自己刚刚经历的这节课作个简单的回顾或小结,对自己问上一两个问题,略作思考,在备课本上或是在教材上旁注几句、只言片语记下顿悟和思索,毕竟当时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工夫去好好的记录和整理。这样,通过及时反省,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之处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问问自己,该节课的教学目标、预期教学效果的的已成与未成情况等。  

2.问学生。

“课前问”,即在上该课之前,教师要先了解学情(例如了解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等),这能使上课更加有的放矢。

“课中问”,即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根据该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通过问题的提问以及学生的解答,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教师对学生做出相应的引导,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后问”,即教师在课后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听讲情绪、学习的困惑、哪部分知识点掌握得较差(或较好)、希望教师怎样教学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教师不可能在上课的时候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但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使得教学多样化,尽最大力量去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对学生提出的意见,教师不能盲目适从,而是要注意引导,例如引导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等。 


展开全文阅读
3.问同行。

“课前问”,在上课之前,请教同行对该课的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或者拿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请同行指教。这对新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特别有帮助。

“课后问”,当有同行、领导来听课之后,教师应主动询问同行、领导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的看法、意见、建议,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寻求一般的教学规律,广纳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改进教学工作,并取得长足进步。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提看法,让大家坦诚交流,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意见的含金量通常较高,教师要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二、问课的方式

通常用到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座谈法。

也就是教师与问课对象(例如学生或者同行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对话,由于无法预设,反而能使双方在比较轻松、随意的自然环境下交流,除了可以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通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课间闲聊时,不经意的一句:哪个知识点有疑问?我的讲学速度怎么样?学习累不累?希望在哪些地方再改进一些?等等。

2.问卷法。教师把想了解的内容设计成问卷进行问课。问课设计的内容一般比较全面、科学、合理,所以有利于全面了解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能避开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一些障碍或尴尬局面(例如问课对象不好意思直说教师的缺点之类的),由于问卷的方法一般采用匿名的形式,这样就能看到问课对象的真实想法,问卷设计者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通信法。问课对象可以写书面信件,也可以利用现代通讯设备进行交流,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聊天等,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发表意见。这种方法不受时空限制,同样也有利于避免面对面交流时产生的尴尬,同时还能方便问课对象就临时产生的教学问题发表看法,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很有帮助。 

三、问课的意义

问课是对教师预先准备的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况的检查和反思,是对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况的思考,是进行教学反馈的很好的渠道,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是一剂灵丹妙药。通过问课,促使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拓宽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的渠道,努力实施“功夫在课外”的教育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终优化课堂教学。 

归根结底,问课的初衷与最终目的是两句话:问的都是你――学生――学得怎么样?为的都是你――学生――能学得更好。 “成功源于习惯,细节决定成败”,如若问课这一细节成为我们老师的习惯,就有了源头活水不断滚滚来,使课堂走向以生为本,课堂将因学生的发展而生动,也将因师生生命活力的焕发而精彩。

读了文章后我才认识到:教育上的问课,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总之,冷漠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从今以后我还要将继续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两位名师那样,不断坚持去向学生问课,换来学生们最纯真的笑容,赢得教育的广阔天地。

 附参考文献: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  编著  宋运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备课应着力改进的方面

              ------读《怎样教得精彩》有感   

                黄梅县刘佐乡中学   周和枝

 我读了方国才主编的《怎样教得精彩》一书后,获益匪浅,特别对于我们的语文备课改革感受颇多,再结合我校的语文备课改革实际,受到如下启迪:

一、改进初中语文备课的必要性

1、初中语文的备课现状

近几年我发现:由于习惯于对教参的依赖、习惯于对课文不厌其烦的讲解等原因,面对新课程课时少、内容新、篇目多及缺乏明确的配套练习等因素,教师“备课难”或“无法备课”的现象似乎已成为公认的话题和不争的事实。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仍固守原来的套路,(当然我们不否认在传统教学的备课方面有我们值得肯定的方面,如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对教学的精心设计等,这些方面需要我们保留)所备之课实质是教学参考书、各种教案集的翻版;独立设计教案的人数很少;一般都从网上、以前备课上、同伴之间相互复印稍作修改而来;有些甚至沿用多年前的教案等。相当比例教师备课的重要目的是应付检查而非教学之用。显然新课程和“备课”这一行为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因此,初中语文备课的改进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

2、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

(下表引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解读〉》

表现方向 传统课程环境 新课程环境

教学重心 以传授知识为重点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师生关系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发展关注 智力发展 多元发展

学习方式 独立、接受 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 教材为主 批判选择教材、生活

学习背景 孤立、人工背景 仿真、现实生活背景

上表显示,与传统课程环境相比,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突出变化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由此我们已形成共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新课程的合作者;不是教书匠而要成为不断反思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课程留给教师充足的创新空间,需要教师对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由于备课直接为课堂教学的进程作准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以新的理念支撑整体设计,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备课的指针,并融入备课全过程。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备课应着力改进的方面

(一)备课应改革备课内容

   1、改变传统的只备“阅读”的做法,将“写作”、“综合性学习”、“课外名著导读”、“口语交际”等纳入备课范畴;改变传统的只备“知识传授”的做法,将“能力传授”作为备课的主要环节;改变备课照搬照抄资料的做法,要突出“个人感悟”;改变传统备课中只解读文本的现象,重点做好“与文本对话”的工作。

   2、将备课总体上一分为二:课本上的备课、笔记本上的备课。

   3、对“阅读教学”的备课,可将其分为“解读文本”和“与文本对话”两个部分。“解读文本”包括文中涉及到的字、词、句、标点、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与学,也包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重点句、段的含义和作用,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把握文章中心及人物形象、情感等能力点的落实,这些内容可备在教材上。“与文本对话”是在读者深入阅读、研究教材后进行的,它是读者对文本深刻内涵、作者写作意图、人物情感形象、文章写作方法等内容的再认识,是个人的感悟、体验、评价,也可称得上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与文本对话”也包括对“人文性”的研究。这些内容应备在笔记本上。

   4、教法、学法、能力点的讲解与传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补充、作业设计、教后总结与反思应备在笔记本上。

   5、对“能力传授”环节的备课,要明确三点:①每一节课(每一篇文章)中的具体内容;②具体的训练方法;③过程安排。

(二)备课应关注初中学生特点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初中学生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


展开余文
心理学和教育学普遍认为,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主要有:感知或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有所发展和加强,但还缺乏抽象性和概括性,初中生的注意往往和兴趣联系在一起;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肯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把抽象思维能力引向更高的阶段。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要有以下“三备”:

1、备学情分析

教师在单元学习目标中应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所分析。在备课前应通过各种渠道充分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也决定了他们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深度上会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学生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可能会理解迟一些。因此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的学困生和后进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备学法指导 

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初中阶段属于义务制教育阶段,考试性质属于学业考试,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牢记“教是为了不教”,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针对初中生“缺乏抽象性和概括性,注意力往往和兴趣联系在一起”, “喜欢怀疑、争论、不肯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的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改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文本、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备学生活动

传统教学普遍教师存在着“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学生是接受的对象。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时教师一定要由“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由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因此备课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活动,即考虑“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每个环节中师生之间各自有哪些活动与互动?”等,从而将“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总之,应帮助学生设计那些有利于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更多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备课应有效处理现有教材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材料”性质决定了处理教材的极大灵活性,这是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教学的区别之一。初中学段的学生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基础,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由于基础和能力上存在的差异,经常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每课确有收获,需要教师对教材作有效处理。

1、明确教学目标

于漪老师在《岁月如歌》一文中讲到“教学目标”时指出 “坚决改变多目标导致无目标的情况,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从她几十年的教学智慧中,我们更深深感受到“明确教学目标”对于备课的重要性。时下,初中语文的教材中比较多的是时文、美文、名著等,好多课文都是以往高中教材中的篇目。同一篇名作,可在初中教,也可在高中教,区别在教学目标不一样。所以教学备课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一课一得”。

制定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现有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要具体、切实可行、不千篇一律,不笼而统之。那么,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在全册、单元中的地位,然后研读教材,抓准文章的个性进行制定。一般来说,语文的教学目标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训练要达到的目标,二是德育和美育方面熏陶的要求。教材与目标之间是紧紧依存的关系,教学目标主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把握文章的个性,挖掘文本内涵,适时制定明确的目标。

我校两位青年教师在针对基础类似的两个班的《风筝》一课教学中,分别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教师:1、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2、学习鲁迅先生反思自省的精神3、学会用质疑的方法分析文章的内涵;

B教师:1、学习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的方法2、理解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3、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最终A教师的课获得了成功。我想,关键的原因是备课中把握了文章的个性。因为《风筝》一课是鲁迅的作品,它较之于《百草园》和《社戏》,思想上更有深度,对初二学生而言课文难点多,因此是一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问精神的好文章。而且单元导读中也指出“在阅读中应指导学生联系语境学习探究质疑的学习方法”,A教师显然抓住了文本中的个性并加以利用,达到了教好的教学效果;而B教师却没有领会到这点,而错失了一次培养质疑能力的学习机会。 

可见,明确教学目标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2、整合教材资源

教师教学是用教材,但不是教教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教师的教师资源的获取带来了新的便捷。教师可拓展教材的内容,引入相关的课程资源、信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教材、课程资源的价值,使教学生动丰满更有滋有味有趣。同样也应该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根据实际需要重新编排或更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更好适应本地区、本学校乃至本班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用教材”。如初中阶段教材安排中,有年级连续几个单元都是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到不便学生记忆巩固,在教学中调整单元安排;又如八年级(下)的第六单元的教学中,我区很多教师发现教材中的课文很难作为范文讲解清楚,于是将单元中的三篇课文作为拓展阅读,补充《谈骨气》等具有鲜明特点的议论文作为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改进了教材编排上的不足,给初学议论文的学生以更清楚的议论文文体的基础知识的教学,达到了教为理想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备课时用好教材,找准教材的落实点,有效处理现有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备课应精心设计和选择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语文作业设计要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反思我们在语文作业设计上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一是作业形式单一,二是重视知识的识记,忽略了思维的训练,重视它的工具性,忽略了其人文性,重书面,轻实践;三是作业缺乏系统性,多数老师以课为单位设计作业,没有长期的安排等。 因此我认为,既然作业是教材的补充与延伸,就应该精心设计和选择。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教学的需要现行建构,让他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使作业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1、作业安排要遵循系统原则

较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在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和布置上缺乏序列性,因此有相当的教师作业安排很盲目。有较多学校将某课课练、单元检测等作为学生作业主要来源。因此我们呼吁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作业,而且要充分遵循系统原则,根据教学进程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分阶段安排语文作业。

教师可将初中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七年级)以“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生活素材”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第二阶段(八年级)以“以读促写、整合信息、培养概括、分析及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第三阶段(九年级)以“注重语言的综合运用、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等主要目标。整个初中阶段,作业安排上都注重读写贯穿始终,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2、作业内容与形式要多样化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话告诉我们只有学生喜欢你设计的作业,他才会高兴地去做。作为教师就要清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需要什么?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需求也都应准确的把握。教师设计作业时,在内容和形式上要不断翻新,布置作业时注意与学生沟通让他们悦纳作业。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注重基础记忆的,也可以联系生活或借助想像的;可以是规范书面答题技巧的,也可以是口语交际的,甚至在必要时也可进行适度分层。另外作业内容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时作业的设计就可以是对课文的再加工,诸如:续写、改写、改编、表演、课本剧创作等……总之,教师要充分用足手中的“权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努力让学生在系统化、多形式的有效作业中逐步提高语文的素养。

于漪老师说:“备好课不等于就能上好课,更何况备课决不是课前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具体准备,而是贯穿教学生涯全过程的学习、积累、反思、改进。”我想,“教师生命的闪光无过于在课堂上面对几十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为了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惟有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备课。但愿本人的一些浅见,能为推进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备课提供一点借鉴。

附参考资料:

《怎样教的精彩》  主编  方国才

 

李卫民

标签:教师随笔 九年级教师随笔 问课哪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模范班主任颁奖发言稿 教师随笔(人教版九年级)
下一篇:高效轻负的课堂哪里来?——关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的思考(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