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阅读:1021  
标签:高考范文
使其得意,令其忘形——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浅见


      1999年年底,教育部宣布2000年9月入学的高中学生不再使用沿用20年的语文教材,允许各学校自主选择新教材。就这次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负责同志指出,旧的教材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内容上还有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实际教学中又往往把语文当成了“纯工具”,这实际上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背道而驰。

      这次语文教材改革,注意了文化熏陶,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标,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

      可以说,这次教材改革,提出了语文教育向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实用能力的转移,其意义不亚于中国当局提出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移。

      我们实现了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一切在思想领域、意识形态内的工作,语文教育亦是一样。重点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实用能力,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样需要重视,要通过学科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适时、全程的引导。但是,这一切,是要落实在平时,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学校里,而不是落实在高考的试题上面,试图以试题的方向来引导学生、影响学生。

      高招,是为高等院校选拔合格的学生,是为国家建设选拔合格的人才。高招,重在选拔,重在考察。

      高考作文题目本身带着某种观点,尤其是政治观点,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发散思维,制约了考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某些限制,又暗示、提醒了考生去适应题目的要求,服从题目的方向,从而掩盖了考生的真实思想,考察、选拔在某些层面就会失真。

      “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对青年学生尤其重要。但这是在生活、工作中的要求。作为选拔考察考生素质的高考,明明白白地“暗示”考生要如何做,似乎就不妥了。工程招标中,尚且不能把标底透露出去,而我们的作文题却把“标底”透出去了。

      余秋雨先生在《十万进士》中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乾隆年间有个考生考前外出游玩,在路边见到过两棵槐树之间一口井这样一种普通的景象,不知怎么就记住了。临到考试,他怨恨自己肚子里典故太少,写出文章来容易被人觉得自己没有学问,便决定杜撰出几个来,灵机一动写出“自两槐夹井以来”,如此等等。他写得那么从容,阅卷的考官紧张了,心想一定是我没读到的典故,为了掩饰,给予佳评,这位考生竟被评为解元。

      这个故事,聪明的考生摸透了考官的“标底”,投其所好,信手杜撰,实在是开了讲究用典、讲究学问者一个大玩笑。但能否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高考作文题目,不要刻意地要求什么,不要过分地追求什么,这反而不好。我们可以在文体等等上给学生一定的限制,在发挥上面留以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信马由缰,得其意,忘其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考察学生在信马由缰中的思想方向,得意忘形后的语文素质。这样,我们考察选拔出的考生可能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上更真实一些。

      所以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可否改为“你认为年轻人应该丢掉哪一个行囊?谈谈你选择的理由”;或者“你为年轻人出一个主意,说服他,让他接受”。

      这样,同样可以实现对考生思想素质的考察,不必现在这样,一看,就非常明白。“以德治国”宣传了多日了嘛,鬼精灵一样的学生,千锤百炼后的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标签:高考范文 使其得意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作家王蒙面对高考语文卷一声叹息:我晕!
下一篇:应试教育给语文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