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975  
标签:教学论文
关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近两年,通过与合作教学的进一步接触,我对合作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所谓合作,是指活动的各方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协调一致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合作教学,

目前,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上,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我试想将合作教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用以促进合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更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

一、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1、在小组学习合作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生生互动来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社交能力的获得。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将学生分为每4人一组(能力有差异),通过生生互动的途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围绕“神机妙算”这一中心体会诸葛亮所表现的卓越才干时,小组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能力稍差的同学可以将课文中外显的材料提取出来,并加以分析。例如,诸葛亮利用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的气候条件相曹操借箭,说明他通晓天文气象—识天象。能力一般的同学对外显不是很明了的材料也能提炼出来。例如,由于诸葛亮了解曹操用兵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胆地叫军士们擂鼓、呐喊,胸有成竹地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结果曹操还真如诸葛亮所料,按兵不出,只叫弓弩手射箭,这说明诸葛亮了解曹操,也是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知人性。好友一些潜在的材料,能力一般的同学也许不能轻易将材料组织起来,加以分析总结。这时,组内能力较强的同学就可以发挥其特长,阐述自己的见解。例如,诸葛亮之所以能借箭成功,鲁肃也有功劳。尽管鲁肃是周瑜手下的大将,但诸葛亮看出他为人忠厚,诚实守信,于是决定让他帮助自己实施借箭的计划,向鲁肃借船。结果鲁肃果然守信用,对周瑜决口不提此事,使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又一方面—善用人。

2、因为,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学生必须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再如,当组内能力较强的同学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组内成员可以学习这个同学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再是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而转变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每个学生都能从那些与他不同观点与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获取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小组成员面前,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述出来,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消除惧怕于别人交往的心理,从而得到语言、思维以及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二、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外,还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它包括学生个体与教师的交往及学生群体与教师的交往。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遇到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是,教师可给与适当的点拨。这是可能会有思维敏捷的个体悟出答案,也可能仍然需要群体的合作探讨。教师此时应关切地投入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与个别点拨。

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主要描写了作者来到离家乡很近的地方,看到对岸的家乡却不能回去心中无比思念。这首诗中的地名比较多几分钟的功夫,,不搞清楚诗中所说的地理位置,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与同学们商量了一下,决定通过画图来理解作者的诗意。于是,我和孩子门动起手来,一边分析,一边画图。几分钟的功夫,我们就画好了。

通过画图,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原来,作者离家乡只有一说和重山之隔,眼望家乡的春色依然,心中不免荡起深深的思乡之情。这才写了这首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并没有系统的讲解什么,只是画画图,让学生说说对诗是怎样理解的,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就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了知识信息方面还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互动成果形成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

对合作手段的巧妙运用,来源于对合作教学理论的认识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些可利用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这里与大家切磋。今后,随着对合作教学学习的逐步深入,我们这些实践者的理解水平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只有对合作教学理论理解的更透彻,掌握合作教学的本质与精髓,才能更好的利用合作教学知道自己的教学工作。我想,经过今后对合作教学模式进一步的潜心研究和探索,合作教学的成效会更突出,会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会更好的发挥出来。

   

 撰稿人:高迎

                 

  

               红桥区佳园里小学

                    2001.7  

标签:教学论文 关于生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写作中的模仿和创新
下一篇:《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与“善良的心地”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