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607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枪”,力量从何而来呢? 

二、抽生读课文,想一想力从何而来: 

1.讽刺的力量: 

①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析内涵是否相同? 

明确:一是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二是指全体中国人,三是自信的中国人。 

②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在那里,为什么?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在“地底下”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③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④“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2.逻辑的力量: 

⑤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⑥这种在证明“敌论”指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斥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明确:归谬法。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⑦文章正面立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证明的?你还能举例吗? 

    明确: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历史的、现实的事例。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⑧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于“公开的文字”呼应,全文浑然一体。 

    总结:运用强有力的“归谬法”驳论证,再正面立论驳论点;这样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充满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的力量,将“敌论”置于死地,将正确的观点昭之于世。 

3.语言的力量: 

    ⑨试找一找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 

明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仿造自信力造出“自欺力”:“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揭露本质,可谓入木三分。 

⑩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⑾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总结:语言尖酸泼辣,富于讽刺,富有战斗力,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动派的要害,就像一支支投枪直射入反动派的胸膛…… 

四、小结: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丁“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展开全文阅读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0世纪……2008年又将是中国的自信点! 

相信自己。——有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会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总是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要努力,热血在心中沸腾,巨人在东方升起。相信自己。哦,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哦,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哦,你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哦。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  

五、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讽刺的力量:爱憎分明 

“投枪”“匕首”的力量源于: 逻辑的力量:归谬法,破立结合 

                             语言的力量:尖酸泼辣,句句中的 

六、作业:  学习指导与同步练习

 杨思立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下一篇:李清照《如梦令》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