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185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1、运用多种朗读方法领会故事的寓意,能联系生活懂得讳疾忌医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寓意。
2、了解本文用对话发展清洁,用白描手法展示人物情态的特点。
3、掌握基本饿文言实词,背诵课文。
教程:
一、导语设计: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一块写字板,拿回家给母亲,母亲没有批评他,反而夸奖了他。第二次,他偷回了一件大衣,母亲又夸奖了他。长大后,他偷了更大更多的东西,被抓判了死罪。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小偷要求和母亲贴耳说话,却咬下了耳朵,使母亲残疾。母亲大哭,觉得儿子不孝,但儿子却说:“我初偷石板,你若打我一顿,就不至于有今天的悲剧”。
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别有深意的文章《扁鹊见蔡桓公》,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二、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和李斯同处于荀况门下。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与庄周、孟轲、荀况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说难》、《五蠹》等。
三、作品信息
1.《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著作汇编,现存五十五篇,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韩非子》的文章说理周密,逻辑性强,笔锋犀利,文辞繁富,善于组织寓言、传说故事进行说理与论辩,增强了政论文的文学性。书中许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2.扁鹊:战国时著名的民间医生。姓秦,名越人,渤海郡莫阝(今河北任丘)人。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疹法:望、闻、问、切。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扁鹊是神医,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师:对,蔡国的国君蔡桓公。“见”,是什么意思?
生:进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 典。(生自由诵读)
四,初读课文
文言知识
1.请同学们找出本文三个通假字
①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②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
③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教师:通假字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较少,文字常常不够用,当作者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字,就用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产生了通假字。
3.古今异义
①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古义是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过了”的意思。今义为“居住”或“住所”。)
②不治将益深 (益:古义是“更加”的意思。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处”、“益虫”。)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是:古义相当于“此”,译为“这”、“这个”、“这样”。现代汉语中是表判断的助词。 请:古义“问”的意思。现代汉语多用作动词,有“求”、“邀”、“聘”的意思,是个敬辞。)
④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副词。此为古义。今义:“事故”,或表“所以”、“因此”。)
⑤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行走”。)
4.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也”表判断。句意:病在肌肉里,是针灸能够治疗的。)
②省略句
A.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此处为省略主语,“病在肌肤”,主语“病”,承前省。句意: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此处为省略宾语。“以”是介词,后省宾语代词“之”,即“以之为功”,“之”代“好治不病”。句意: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③倒装句
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以”,连词,作“因为”讲;“是”相当于“此”,译为“这个”。“是以”一般译为“因此”。句意: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五、分析课文
教师: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
生:我认为是桓侯自己,因为他不听别人的意见,耽误了病情。
师:扁鹊给他提了几次建议?
生:三次。
学生讨论
第1题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 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展开全文阅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 “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3.评论文章结尾,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后,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杨思立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
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