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570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 教学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学案
编制人:丁松涛 审核人:张彩娜 学生: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都德的文学常识,积累生字词。
2、掌握有关小说的文体常识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文章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4、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
1、通读全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3、勾画出重点语句,在精彩处做好批注。
4、认真研究学案,独立完成,运用双色笔,书写规范认真,条理清晰。
【课时安排】:2 课时。
【知识链接】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朗茨和乡村教师哈默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等。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自主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得最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步 督( )学 郝叟( )( ) 懊悔( )
钥匙( )( ) 磨损( ) qídăo ( )( ) 哽( )咽
2、《最后一课》是 国作家 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
第一课时 总第27课时
【课文研读】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按照这个线索依据时间的推移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学生
气氛
教师
后排板凳
3、 小弗郞茨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哈默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请以“我从 中读出哈默尔先生是个 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5、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第二课时 总第28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3、品读文章,概括文章主题。
【课文研读】
1、小说刻画哈默尔先生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2、怎样理解哈默尔先生下课时的举止、表情和动作,它体现了哈默尔先生的什么情感?
3、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哈默尔先生和小弗朗茨,他们在文中起何作用?
【语言品味】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哈默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展开全文阅读
【拓展探究】(任选其一)
1、小说为什么以哈默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2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哈默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主题总结】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 和对祖国的 ,以及争取祖国解放统一的 ,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 。
【教师寄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质。爱国,首先学好你的母语。同学们,让我们从热爱母语开始,从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开始,拿出实际行动,做一名真正的爱国少年吧!
丁松涛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第一堂课 学案设计
下一篇:
提问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