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023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方略初探
 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方略初探

朱旭光  来榜中心学校  2400013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可以促进其智力发展,提高其学习效率。众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通常情况下,积极稳定的情感,能提高人的身心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而消极否定的情感则会抑制人身心活动能量的发挥,从而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也认为“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惊讶和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就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有多处涉及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它明确指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和关注,是教育的发展进步,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是大势所趋,更是教育意义的体现。然而,时下在语文学科考核中,情感态度尚未被纳入评价范畴。在目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的落实。而对情感目标的实现则往往有所忽视。这样在语文课堂中,只有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却很少有对学生有意识的情感教育。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使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充分的人文特色,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悟人生,关注人情,实乃当务之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感受到语文学科自身的无穷魅力。

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呢?笔者就此抛一方引玉之砖,以期得到同仁的关注与专家的指津。

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四方面: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所产生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激发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投入的情感。因此,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以文传情,教学内容的情感化

1、教学情感目标的确定

教材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一部教材,不仅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因其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教材中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基础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记叙类文章应该把用具体的道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品味真情、感悟人生、陶冶情操作为教学情感目标;古诗文应该把通过意象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高尚情感作为教学情感目标;而说明类文章也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等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教学情感目标。如 :《傅雷家书》、《背影》、《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所表现的是人间真情——父子情、师生情,《怀疑与学问》、《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所表现的是做学问、做人的深刻哲理,《中国石拱桥》、《晋祠》所表现的是建筑美,《过零丁洋》、《示儿》所表现的是爱国情等。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中,教学情感目标的制订至关重要。准确、恰当的情感目标,可以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充分地发展与提高,这符合素质教育的有关原则。

2、教材情感内涵的挖掘

斯霞在《我怎样备课》一文中指出: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受教育,受作品感染的过程。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内心情感以及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这,也就对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因为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为此,教师只有深挖教材,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里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与作品中人物同爱共恨,被情感打动,才能用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二)以情优教,教学过程的情感化

教学内容的信息,以不同方式传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当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1、创设情感氛围

(1)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表达和传递中。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爱不应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应该是教育的前提,所有的教育也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没有爱,教育就无法实施;有了爱,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真正达到师生间的心心相通、心心互换。因此,要想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或做人的原则,教师首先应摆正与学生的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爱营造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的年龄大多是在十二、三至十五、六岁之间,他们的身心发展正逐步成熟。他们不仅具有较强个体意识和独立性意向,而且自重感在他们的心中也日益强烈。他们喜欢别人尊重他们,愿意引起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他们不仅期望教师给予知识和一般情感上的温暖,还需要教师能与他们有心理上的接近。需要友情和理解,这是中学生的情感特点。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形成师生同学共进的良好氛围。在由教师、课程资源与学生组成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乐学情感,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展开全文阅读
(2)发挥语言的传情作用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跟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传情达意的功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在教学艺术的运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劳动的特殊手段,其艺术性,感染性,生动性,形象性,特别是情感性,对于语文教学的成功,尤其重要。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能侃善谈,可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教师语言的规范准确,风趣幽默,抑扬顿挫,亦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因此,情感教学中,教师语言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叩击学生心灵。教学中,充满感情的语言、语调与课文的结合,便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会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这样的教学言语不仅能传知,还能传情,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科学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2、优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设置的核心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境,制造气氛,以情施教,便能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使学生把语言文字和直观画面联系起来,互为补充,并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深刻有效地理解文章语言的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1)播放音乐,烘托情感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丰富的美感,并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意境中,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

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先播放了一首舒缓优雅的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随着乐曲细细品味文本,在美妙的音乐渲染出的情境中想象文字表现的美好画面,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露出了陶醉的神情。接着,在课文讲解中,我让音乐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的烘托、感染下,学生很快便被带入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田园景色的环境美,和谐友好的人情美,对于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的把握也轻松自然了许多。

(2)借助画面,传递情感

借助画面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并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从而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画面中,学生不仅能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接受和理解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信息,而且能在画面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影响下涵养美感。

我在讲授《登泰山记》时,便采用了此法: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泰山的云雾和日出之美,在不少学生对文本意思和作者情感面露不解时,我播放了泰山云雾及日出的影视片段,并引导学生用作者的原话描述画面所展现的景色,让文字与画面内容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文字具体形象。由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加深了,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便自然而然地被学生领悟了。

(3)扮演角色,体验情感

表演式教学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也是形象化教育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实践证明,此法运用得当,确实可起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展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此一来,打破了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活动的界限,课堂变成了舞台,师生在舞台上随机表演,学生也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请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我”、掌柜及短衣帮,重现课文中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几个场景,抓住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表演。表演过程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均由学生尽情发挥,尽情演绎。表演后,由旁观学生依据文本对表演的准确性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表演——评价——再表演——再评价”的反复中,体验人物情感,把握人物性格。这样,学生原本难以理解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被打开了,文章揭示的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也水到渠成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了。

(4)展开争论,明晰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也才能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情感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绪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因此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中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从文章结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着手,提出:孔乙己最终的命运是生还是死呢?教室立时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人会关心孔乙己,而孔乙己自己又是那样一个好吃懒做、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穷书生,他的命运必然是走向死亡。也有人认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只是一如往常的贫病,这对孔乙己而言是家常便饭,过去没死,这次也不会死。不同意见的阐发、争论,使得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时,我鼓励他们充分发表个人看法,学生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在热烈的讨论情境中,学生们的积极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真诚的探讨,不但使他们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学情感目标也水到渠成,自然达成了。

(三)以评促学,教学评价的情感化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无论从事怎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总得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一定的情感态度。所以,把语文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积极、恰当、有效的评价态度和方式,并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情绪使一个人的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而不良的负情绪,则会抑制、干扰一个人的各种认知过程,使已有的能力也无法获得正常施展。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评价中,饱含激励的情感语言,充分赏识的情感态度,是学生乐学的动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些许亮光,以赞赏、鼓舞、激励为评价手段,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其潜能,在积极的情绪中,在愉悦的情感中,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一方面,教学中,当学生在课堂问答中出了差错时,教师应设法引导解决或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毛宗范老师就常在教学中这样说:“请大家讨论一下, XXX同学哪些方面是正确的,只要在哪一点上加以修正,就能取得完全的成功?”当其他同学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后,她又说:“XXX同学,你同意大家的看法吗?请你自己订正。”这样,老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就融化在既能保护和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增进同学友谊的氛围之中。一旦这种氛围形成,即便有同学说错了,也不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恰恰相反,大家会努力地从他人的见解中发现好的地方,从而使学生都能在相互信任、体谅、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更快乐、有效地学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而辞发,情动而理易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从情感激发开始,以情感体验贯穿全过程,并以情感的积淀和养成为最终目标。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具有艺术性的情感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四、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2〕马立,宋乃庆 ,《最受欢迎的特色加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

〔3〕万明华,《有效的语文教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12月。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朱旭光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生成闪动灵性光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