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反思
阅读:761
标签: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不是因为语文太难,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语文太容易,无事可做。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能听会说,认为课文明白如话、一读即懂。因此,他们潜意识里对听说读写没有危机感,从而陷入了“语文学习静止期”。这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树立科学的语文本体观,就是解决发展什么样的语文素质的问题。
语文教学应该走出“应用文泛化”的误区,加强文学教学,多一点个性,多一点激情,多一点文采。总之,言语教学需要弘扬诗教传统,张扬言语魅力,强化美育功能。
学习的内容包括直接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和间接知识(通常所说的“经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把“学”与“习”分而言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目前还有分歧。但是,从人们的学习经验来考察,我们可以对“学”与“习”做如下的理解。“学”是对间接知识的接受,具有继承性(或曰“接受性”),一般在课堂训练中即可进行。“习”是对直接知识的获得,具有生成性(或曰“创造性”),必须在现实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也可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相当于“学”,而“习”则是通常所说的“实践”。学与习是相联系的。由于间接知识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学可以为习服务。但是,单强调这一方面,不符合辩证法。因为间接知识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来源于实践;并且,间接知识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实践主体已有的经验(即直接知识)“解码”和重新“编码”才能直接发挥作用。习是学的根本。
人们通常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知识)间接的获得人类的认识成果的。这种重“学”轻“习”的学习观,是一种注重继承忽视创新的落后的学习观,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曾指出,中国教育是从已经了解了的、抽象的原则开始,然后一步一步推演出来,这样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观,应该以习为主,学习结合。
语文教材具有实例性。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是个例子。如果进一步追问,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材中的范文不是设例,而是实例。这是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主要特点。
语文认识具有直接性,即语文学习以习得语感等直接知识为主。人们往往笼统的讲,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具有间接性和浓缩性。这对数理化等学科来说,的确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语文是个例外。叶圣陶先生论写作教学有一个基本观点——“自悟”,这个观点就强调了语文认识的直接性。语文认识的直接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我们并不否定语文学习要继承必要的间接知识,而是强调应该把间接知识付诸言语实践,进而改造为言语者的直接知识,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语文素质并不完全是由间接知识转化而来的,其主要来源于言语实践的生成。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应该有独立性品格,有自由独立的言语权。根据读者是否具有独立性,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盲从型和对话型。盲从型阅读,读者不具有独立性,把精力全部用于领会和接纳他人的话语,自己意识不到“回应”的权利或者缺乏“回应”的积极性。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便是针对此种情况而言的。对话型阅读,读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既尊重他人又有自己独立的识见;在读的过程中,既注意“聆听”作者的话语,又积极的插入自己的回应。读者的回应方式多种多样,或同意、或赞赏,或怀疑、或反驳,或补充、或纠正,或回避、或讥讽,或保留己见、或引申发挥,等等。可以说,读者的回应,正是在作者启发下读者的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对话型阅读。
在对话情景中,读者对言语形象的态度可以是分析的,也可以是审美的。以分析的态度读书,通常叫做阅读(或“解读”)。言语形象具有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因此不同的受话者由于目的不同,从言语形象中分析出的言语因素也不相同,即使出于共同的目的,也会由于受话者主体的差异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审美的态度读书,通常叫做诵读(或“美读”)。诵读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对那些“耐读”的言语形象进行整体的、具体的把握,即古人所谓的“涵泳”。它要求读者通过想象(还可以借助于声情并茂的吟哦)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对言语形象进行“重写”,从而达到读写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它对于丰富学生言语创造的“原型”、美化学生的语感、优化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最要紧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课外“应需”读写,课内亦然。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一样,都是生活链条中的一环,相互牵引,不可或缺。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树立“真人”的学生观。从言语实践来看,学生是真人。所谓真人,就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的真诚的人。读,学生应是真实而真诚的读者;写,学生应是真实而真诚的作者。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言语实践,尤其是审美性言语实践。语文教学反对教师越俎代庖,提倡让学生独立的形成自己的结论。即使对于知识、技能等间接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尽量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情景,使学生在实践感悟中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语文不是“纯学业”——其实所有学科都是这样,但是作为一门必须开设的学科,它应该是很专业的,无论对语文知识还是对语文技能的教学,都是离不开专业化训练的。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所追求的“科学化”训练,实际上只是对语言学或文章学知识的训练——为人作嫁,惟独缺少适合青少年学生的真正的听说读写的专业化训练,事实证明那时不科学的。“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要因为曾经在并不科学的“科学训练”上走过弯路,就停止了追求语文科学训练的步伐。
展开全文阅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对课文充分的自读,教师就哇啦哇啦的讲开了,尽管教师“备教”相当充分,但是学生“备学”却严重不足;二是课堂提问几乎都是由教师一方包办,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充分的锻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容易落空。我们设计预习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主动读课文,让学生亲自读课文,让学生充分读课文,让学生独立形成问题并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方法,特别是指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我们教学生“六点读书法”、“四步读书法”“解题阅读法”等切实可行的阅读技术方法。单是小说阅读,我们就教给了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法”(包括提炼梗概法和揣摩细节法)、“洞察矛盾冲突法”、“理顺人际关系法”、“置换角色感悟法”等等。
“得法于课内”,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技能和言语技能,为学生课外进一步的语文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四种课型中仍然体现了“学”(训练)的因素。
各种课型贯穿着一条基本思路,先“习”后“学”,先“自学”后“互学”。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通过预习和自学,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饥渴感”。 化易为难。语文教学中可以化易为难的情况很多。以说话为例,学生混在集体中“齐答”容易,让其站起来作个别发言就难一些了,如果进而让他们从座位走上讲台演讲,那就更难了;学生“挤牙膏式”的片言只语的发言容易,让其完整的、从容不迫的报告就难多了。再以阅读为例,读通容易,读顺、读懂、读化则一步比一步难;“受知”(靠听老师的讲解而理解课文)容易,“亲知”难;常速阅读容易,计时速读难;借助视觉媒体理解言语媒体容易,把视觉媒体转化为言语媒体难;等等。语文教学虽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但是创造一个让学生“跳摘”的适当难度同样是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内容的难度越低,它的教学价值就越小。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化易为难的艺术。
撞击学生语文学习的感悟点,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审美的升华状态
一是联系现实生活的“热点”,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实践证明,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机勃勃;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死气沉沉。语文教师要关注社会生活,及时捕捉社会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恰到好处的把社会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教学之中。二是挖掘文学作品的“未定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文学作品是“空白”的艺术,留给阅读者广阔的创造余地。因此,在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充分的调动生活积蓄,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杜江
标签: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又见马兰花开 (教师随笔)
下一篇:
对语文课上师生互动的一点思考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