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276
标签:
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考 (人教版 教学论文)
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是与听、说、写并立的。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者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完成语文阅读的本领。它包含“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内化能力”、“运用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等等。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年以来,对于阅读教学我们还是停留在静态的阅读客体(文章)的分析层面上,单纯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分析、关系分析、结构分析、写作特点分析以及段落大意、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归纳等等,具体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六项。即使是所谓的“阅读鉴赏”,也无非局限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现的内容”,“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等。诚然,这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方法,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于以打基础为主的初中生来说,它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学生能通过每一次的阅读训练,来夯实自己的基础。但对于知识难度加大加深的高中生来说,零碎的基础知识对于他们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作用,更无法应付越来越难的高考阅读试题,因此,这种阅读教学法,学生除了能一个一个的解决阅读材料中的各项问题,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见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于是,上课文阅读课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不见了,丰富真切的个人感受消失了,剩下的多是支离破碎的“尸体解剖”。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师的思想在解放,教学模式在改变,语文教改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语文新教材的使用,使阅读教学有了大大的改观。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入了许多意蕴优美的课文,来训练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美感,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总的来说,这些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摒除旧的教学理念,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所进行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占统治地位。诸如“语文知识树”、“精讲多练”、“读写结合”等典型教法仍然十分流行。
“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并实践过的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的早创时期,无疑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方向了。其主要问题是:一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多年来一直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是典型的例证。其“参考”内容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手法、练习答案等等。这种用“生理解剖学”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中学阅读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过是通过各种问题千方百计的将学生的思维点引导到标准答案上来,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二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而真正的专业性的作文训练指导几乎没有了。二十多年来,中学语文课本以文章体裁为依据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作文。这种课本编辑方式,实际上是把阅读与写作这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一谈。课本成了阅读和写作的共同关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阅读信息处理的现象。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为了写好作文,应付考试。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是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所在。
世上的文章,从其承载的不同信息来看,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表达理论、知识的理性文章;另一类是抒发情感,描写形象的感性文章。从创作目的来讲,则是让读者通过阅读来准确、具体地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而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很难培养学生这种阅读能力的。这就象解剖了金鱼,并不等于就鉴赏了它的美丽;测量了长城,却无助于领悟它的雄伟一样。阅读,不能只是去专业性地分析文章结构,以及分析其中包含着哪些语文知识点,而是要根据阅读目的有效地清理作者表达在文章中的内容。
另一方面,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很注重识记与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文史知识与语文知识。必要的语文知识积累当然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语文知识的积累当作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事实上,世上的文章不计其数,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如果仅以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为积累目标的话,那实际是挂一漏万;再说,如果学生不能自主的阅读课文、筛选处理信息,识记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以及重点语段语意的标准理解,则意义不大。阅读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标准答案并识记它,而恰恰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想活动。但有用信息不是所有信息,判断是否有用的标准是读者的阅读目的。要教会学生如何确定阅读目的——提出问题,并据此准确筛选文章的相关信息——有用信息。以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杂文为例,按照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本文的阅读教学流程应该是这样:介绍写作背景——解题——分析各个部分(包括重点语句、语段)——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但是,当我们把这篇文章的阅读目的假定为如下几点时,情况就迥乎不同了:一 撰写《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五位青年作家烈士》专题报告,则要从本文收集五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材料;二 准备做《鲁迅与青年作家》讲演,则要从本文收集有关五位作家与鲁迅交往的材料;三 写作论文《试论国民党反动派对左翼文化的围剿》,则要从本文收集五位作家受迫害的材料。
展开全文阅读
同一篇课文,阅读目的不同,筛选认知的信息也就不同。这是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无法解决的。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界普遍呼吁考试应该照顾到学生“学什么考什么”的教学实际,作为妥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必教课文的“基本篇目”(暗示考试涉及课本内容的出题范围),这都是文章学阅读教学法理念大有市场的反映。而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方针的实施,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考试中不仅考课内的文段,也考课外的文段,学生往往课内的能按教师新授时的传授要点做好题,而课外的却答不到点子,把握不住内容。这些表明,中学语文传统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需要了,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了。
综上所述,我提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现有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基础上,大力倡导开创思维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法”。
因为,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对人才也有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中学阅读教学必须要适用这种社会要求。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这里,阅读是被当作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看待的。这一点,十分符合当前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为最终目的的教育理念。 在一生的学习与工作中,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因而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影响都非常之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无疑是必须而紧迫的。
就中学现阶段而言,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这个工具性就体现在:看学生习得的阅读能力能不能直接为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的自学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帮助的程度有多大?我们平时总是说某某学生理科成绩好,但语文不好,这实际上说的是他的语文专业知识不足,并不能说明他的阅读能力差。因为,很难想象一个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是如何理解题意、缜密思维的。一个理解力较好的学生可能写作欠佳,但定向筛选信息、研究问题的阅读能力可能很强,也就是说,一个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一定学不好理科。这样讲,不是淡化、抹杀语文的学科特征,恰恰是更准确地表述它的作用与工具性。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阅读介质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应包括视听信息、网络资讯、多媒体等等,它是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系统的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过虑次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里,阅读已不是语文范畴内的作业,而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因此,读者不能单纯将观察重点放在文章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什么写法等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事情上,而更要关注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的等等。也就是说,阅读过程是认知信息的过程,而不仅是识别语文知识的过程。这就是研究性阅读法与文章学阅读法的本质区别。就中学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的而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这种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加强语文修养。不明了这一点,就永远也走不出文章学阅读法的圈子。
我们知道,阅读是人生基本能力之一,主要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加以训练。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的主观认定为语文学科的专利,更不能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来阉割它的技能性。其实,我们这里强调阅读教学的技能性,并不轻视和妨害语文学科的人文熏陶与专业修养。我们只是呼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传统的文章学阅读教学中的细微而零碎的语文知识训练中摆脱出来,从语文学科的片面中摆脱出来,培养一种应用于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有了这种阅读观念上的更新,再审视现在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就明朗了。不妨举一个典型例子比较两种阅读教学法的长短。
例一: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状,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中学语文课本《繁笔与简笔》)
文章学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 给下列生字注音:冗 沓 赅 汩。
2 首句是多重复句,第一层在哪里?
3 文中用了第三次冒号,其作用是什么?
4 本段论述的大意是什么?
5 写出三个“一字传神”的古代名句。
6 与本段观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B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 意则期多,字则唯少。
D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 文中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
2 文段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观点?
3 请从作者的基本观点出发,引申出一些新的观点。
4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体会。
很显然,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着眼文章信息的处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筛选重点,注重创新。而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则着眼于繁琐零碎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认识和识记,轻视思维。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并不排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但它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语文知识,因此,它从不重复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做好的事情,它从不要求学生识记可以通过工具书解决的一般性语文知识,它拒绝把语文知识性学习作为阅读教学的能力训练内容。学语文当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字形、词形、意义、修辞、句式、文章写作知识等,但它们不属于阅读教学的范围,更不是阅读能力本身,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却把它们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可以利用一切可供阅读的材料进行,而不仅仅是所谓的名著名篇。因为,对名文的学习是为了满足一种人文熏陶、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的需要,属于象牙塔式的品味阅读,除此,还必须进行大量非名篇的一般信息材料(尤其是科技性、理论性、资料性的)的阅读训练。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一、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以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定向;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三、切磋问题,提高阅读效能。分组讨论、争辩、启发;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在真正意义上将教与学完整的结合,实现了教学相长。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主动积极,乐于探索;二、潜心研究,独立思考;三、知疑问难,互动合作;四、善于发现,注重总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向教师提问特别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题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智慧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三、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四、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它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更多更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追忆
标签:
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 (人教版 教学论文)
下一篇:
读书,是学习型教师的生活方式 (人教版 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