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54
标签:
教学论文
小议语文教学中的语感 (人教版 教学论文)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如何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
一、指导感情诵读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可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感情时则可把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二、通过比较揣摩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老师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让学生推敲赏析,学生品出了“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再如:一位教师教学《燕子》“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了文章中的一字一语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误失。”
三、联系生活体验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也越见深切。一些年代久远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文章,如《草船借箭》《颐和园》等,教学中可联系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或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其次,也可以引导学生拿生活中见到的同类事物,同课文描写的未曾见到过的事物做比照。如《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战斗”的情景,可启发学生拿生活中常见到的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母鸡保护小鸡的情景来作比照,使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中。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四、唤起想象参与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所以,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含的情感。如一位教师教《草原》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抓住“欲流”和“流入”设问:“‘欲流’是说翠色将流未流,而‘流入’是说翠色已流入云际,岂不是矛盾了吗?”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学生说,“翠色欲流”是说那碧草绿得浓,绿色都快要溢出来了。那“流入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像茫茫的草海,风吹绿草,碧波荡漾,随天而去,与天接近。这就像照相一样,一个是特写镜头,照的是碧草绿得浓,另一个是全景镜头,照的是辽阔的草原茫茫无边。学生从两个矛盾的词中想象出了一个鲜明的画面,感受到了那种静与动、柔美与辽阔、情与景融为一体的草原美。学生能悟出这样的内涵,就是语感。这种语感的培养,来自对语言表层意义的感知,更是来自它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品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追忆
标签:
教学论文
小议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巧用故事来说话 (人教版 教学论文)
下一篇:
作文审题训练十二则(人教版 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