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708
标签:
教学论文
在言语品味中走向有价值的生成——初中语文课堂有效生成调控策略例谈(人教版 教学论文)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生成式教学,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然而作为一线教师,在对生成的价值已经达成了共识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对“有价值的生成”予以关注。语文课堂的生成不是漫无边际的,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出发,因此预设不能违背语文学科的特点与性质,“有价值的生成”通常发生在言语和文化的来回碰撞中。而有价值的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师作用如何体现呢?本文结合课例对有效生成中教师调控策略进行一番阐述。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 学科价值 言语品味 调控策略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思维主动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然而,课堂生成了,就一定体现新课程理念了吗?课堂生成了,就一定能说明学生的学习有效了吗?如果说在新课程开始阶段,我们对“生成”需要给予关注,给予接纳的话,那么,在新课程实施了四年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语文课堂“生成”了什么?
某教师执教丰子恺的《竹影》,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处”,大大小小二十个“教学内容”,其中光线变化,竹画的种类,描竹技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虽然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建构知识,触发问题生成,可是因为课堂设计脱离语文特性,使得课堂生成大多和语文无关,语文课成了美术知识课。王荣生教授课后点评道:“散文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言语去体认、感受、分享作者的独特感受,而不是把散文中的景、物当作实景实物。” 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该课的非语文性。
语文课堂生成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出发,教师的预设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与性质,紧扣语文教学目标,正如价格必须围绕价值呈上下波动的规律般,无论何种生成,它都必须遵循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否则即会像上述案例般,落点不知所终,所谓的生成只是舍本逐末,只是画蛇添足,这样的课堂也只能走向随意和盲目。
生成应是特定的价值引导——教学目标导向下学生的自主建构。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意义而非作秀的语文课堂,有意义的标准之一就是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而所谓的“得”、“感”“悟”,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达成。著名课程专家崔允漷曾说:“只有当过程的‘活’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时,这种‘活’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一种‘课堂秀’,而不是课堂教学,结果‘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 ②
教师如何围绕目标使课堂教学呈现语文的特性,从而走向“有价值的生成”呢?成功的课例证明,“有价值的生成”通常发生在言语和文化来回的碰撞中,而其间教师的引导调控是触发生成不可或缺的因素。笔者结合课例,对有效生成中教师调控策略进行分析阐述。
一、抓住言隙,寻找生成突破口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出“文”和“情”的关系。要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应该也只有从“文”入手。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缝隙间寻找解读的切入口,能促使学生有效感悟。
课例呈现: 吴积兴执教《水调歌头》片段:
师:我们刚才从小序中知道了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不是,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兼字。
师: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中也没有介绍,怎么办?
……
师:再读第一段,结合你的理解,重新说说上阙中作者的意思。
生: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年头怎么样了。我想乘着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让人受不了,天上一天,人间一年,那么天上如果一年,人间起码要几百年,苏轼贬到密州不过两年,却感觉好像几百年了……
(学生从与文本对话中领会到作者写这首词主要是抒发自己被贬官的感触。)
点评:课例中吴老师抓住课文小序中的“兼”字,引导学生从文中去寻找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真实情感。在语言品读中,学生实现了与作者的对话,进入了作者情感世界,在重读文段时自然就生成了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解读,创造性发挥,源于课文又不拘泥于文本,抓住语言的缝隙,从言语角度预设,语文课堂的生成便会焕发出语文的生命活力。
二、互文解读,拓宽生成空间
多种观点的碰撞能促进个体反思,从而对文本解读做进一步省察。教师适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文本,利用互文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广度,促进有效生成。互文解读关系到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的对话,同时它也是一种吸收、戏仿和批评活动。通过互文解读,学生可以在省察文本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观点,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发现自己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偏颇,进而修正和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课例呈现:杨聪执教《杨修之死》片段:
当课堂上学生对“杨修之死”的认识倾向于杨修本身的恃才自傲,自取灭亡时,教师引导学生重新看杨修:
屏幕出示李敖年轻时和现在的照片及他说的一句话:“你们总劝我别做击鼓骂曹的祢衡,而不劝他们别当黄祖和曹操,真是岂有此理!”
师:让我们反思一下,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对我们有没有负面影响?
生:有,会让我们抢不到工作。
展开全文阅读
生: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就不能为国家作贡献,会给国家带来损失。
师:回答得太好了,简直是第二个林语堂。
屏幕上出示一段话:“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 —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师:所以对于“韬光养晦”这种人生哲学,我们要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要非此即彼。话说回来,历史上的杨修到底是怎样的呢?
屏幕出示《曲略》和《三国志》中对杨修的记述:
杨修谦恭才博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曲略》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于是以罪诛修 —— 《三国志》
师:看来历史上的杨修并不像作者所写的那样,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屏幕出示: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
又出示:
历史是历史,历史资源是历史资源,当人们成为三国这一资源的建设者和改造者之后,三国就成了人们抒发情怀的“实验田”。——韩唐《三国十讲》
生:罗贯中怀才不遇,写杨修实际是写自己。
点评:四次展现相关资料,步步推进,通过出示文献资料,与课文进行了互文解读,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学生的初读理解在文本间相互作用下得到了提升,感受到作者罗贯中在杨修身上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悲,人才遭弃之痛。可见,当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时,找准时机恰到好处的展示相关材料能开阔学生眼界,为文本解读拓宽新的生成空间。
三、追问敲打,促进生成深度
开放的课堂,教与学之间应该有一个明显相融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中,体现在自由民主的师生对话中。而对话过程中,教师巧用追问,敲打出智慧的火花,能促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认知在碰撞中汇聚和融合,这样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是新知生成和建构的前提,这样的融合,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为了共享和创造。新的视野会在这样的对话中徐徐展开,新的观点会在交流中重组与生成,新的价值会在共享中意义倍增。
课例呈现:杨聪执教《孔乙己》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人物语言的字里行间发掘出了潜含在语言下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为什么丁举人家的东西就偷不得呢?
生:因为丁举人是鲁镇有权有势的人,偷他家的东西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生笑)
老师:很有道理,孔乙己不就因为这次被打折了腿吗?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孔乙己真的就不知道偷丁举人这样有权有势的人家是有风险的吗?
生:他可能会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偷呢?
生:因为他实在是太穷了。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可能是心理不平衡。
师: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凭什么丁举人他们就有权有势,而自己却一无所有。
师:哦,原来这里“偷”还是一种抗争。
点评:“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 ③,师生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对话,对话中教师适时追问,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隐含的深意。文本挖掘得深,教学就显得有力度,厚重,主体间有效对话促使学生深度解读。在相融相生的对话中,学生的生成也就不会只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长期以往,从语言中品悟,在阅读中思考,便会形成一种自觉习惯。
四、顺学而导,控制无效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往往比较注意“顺学”,这无疑是可取的教学思维方向。但是身处灵动课堂环境的教师更应该依据学生情况,准确把握情势,由“顺学”巧妙地“导学”,将课堂生成的问题巧妙与教学目标结合,有机实现“顺学”与“导学”的相融,这样的处理思路才是值得追求的。不久前,在浙江省青年名师展示课上,金华的陈小英老师执教了蒲松龄的《狼》,其中一个细节让人拍手叫好。
课例呈现:陈小英执教《狼》片段:
师:你想对文中的狼说些什么?
生:你太聪明了,我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看出狼很有智谋。(显然有悖文本思想)
马上就有不少学生在底下议论
师:(一愣)从这里你看出了狼的聪明,让我们留心文中句子,看看这只狼在哪里打洞,这个洞通向何处?
生:在柴草堆打洞,想从后面袭击屠户。
师:结果呢?
生:身子进去一半,便被屠户“断股毙命”了。
师:这个洞是它自掘的,它通向哪?
生(齐):死亡
师:自掘坟墓,这正像红楼梦中对所写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这位同学,你现在还认为狼聪明吗?
生:不,它是自作聪明,实则愚蠢。
点评:教师机智点拨,使学生领会到文中的情感倾向,控制了错误认识的生成。这个案例的可贵之处是巧妙地“导学”,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奉送“真理”,也不听之任之,而是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追问暗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课堂里除了教师没有一个大人,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的悬崖边的守望者。教师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去,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的这句话道明了不管教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可能的变化。教师凭借教育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机智生成,适切调整,一方面要立足学科特点,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可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只有这样的过程才是活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而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不仅需教学机智,更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其实,课堂教学也如同作画一样,需要不断锤炼。如何提高自身文本解读能力;如何增强感知课堂状态的敏锐度;如何在“意外”出现时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这些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自我磨砺。只有专业的预设才能孕育专业的生成,在言语和文化间灵动生成的语文课堂必将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
注释:
①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 语文教学通讯2005(2)
②崔允漷. 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 人民教育.2004(13)
③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着教育学. 上海: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1 (3)
参考文献:
[1]关文信.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20
[2]吴永军. 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3]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育研究2003(9).
[4] 杨再隋.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新策略. 教育研究2004(5).
公粮应
标签:
教学论文
在言语品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把握时代脉搏畅言多元观点彰显理性思考 ——“关注社会”活动单元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
《死海不死》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