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726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记一辆纺车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 华美学园(510520) hmcgr@163.net]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贯串首尾的清晰线索,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本文质朴生动、形象优美、亲切感人的语言;学习文中比喻的修辞方法。

      3.学习延安军民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在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把第二部分作为讲读重点,尤其应把分析的重点放到第6段和第9段上。

      2.课文语言质朴,大多不需细讲,应给学生较多的朗读机会,在朗读中接受感情的熏陶,领悟语言的妙处。对比喻的分析,不要陷入术语的纠缠,应就其表达的效果点拨。

      3.计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解题、正音正字。

      2.划分层次结构,分析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作者。

      同学朗读“预习提示”第一段。

      教师补充:吴伯箫同志1938年4月到延安。曾亲自参加过1941─1942年间的大生产运动,对当时的情景有深切感受。

      2.时代背景。

      同学阅读“预习提示”第二段。

      教师提问:课题是《记一辆纺车》。记叙的内容是纺车吗?

      归纳:纺车只是线索,记叙的是延安当年的大生产运动。

      提问:延安当年为什么开展这场运动?

      提示: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

      提问:1961年,作者为什么回忆记叙这段生活?

      归纳: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帝、修、反也想困死我们。作者赞扬当年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意在教育、激励人们发扬革命传统,战胜暂时困难。

      二、正音正字: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1.给加黑的多音字注音,并用另一个音组词。(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①间隙(jiàn,jiān中间)

      ②称心(chèn,chēng称道)

      ③从容(cōng,cóng顺从)

      ④散马蹄(shàn,shǎn零散)

      ⑤自力更生(gēng,gèng更加)

      2.给加黑字注音,写出它的形近字并注音。(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①气概(gài,感慨kǎi)

      ②坪坝(píng,秤杆chèng)

      ③纱锭(dìng,破绽zhàn)

      ④连绵(mián,棉花mián、锦缎jǐn)

      ⑤敝帚(bì,隐蔽bì、弊端bì)

      ⑥熟练(liàn,锻炼liàn)

      ⑦性子躁(zào,干燥zào、噪音zào)

      ⑧烘晒(hōng,环拱gǒng、洪水hóng、供应gòng)

      3.给加黑字注音,按注音组词。(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1)间xì(隙)(2)敝帚(zhǒu)(3)匀净(yún)

      (4) 和谐(xié)(5)méng lóng(朦胧)

      (6)沉甸甸(diàn)(7)比拟(nǐ)

      (8)飞niáo(猱)(9)liàng翅(晾)

      (10)机械(xiè)(11)chuō条(搓)

      三、划分层次结构

      同学快速阅读,勾画各段重点词句,讨论层次结构,教师归纳板书(其中部分随分析进程补全)。
四、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提问:这是一辆怎样的纺车?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感情?

      归纳:一辆意义非同寻常的纺车。作者连用两个比喻“旅伴”、“战友”表明这一点。


展开全文阅读
      作者的感情是“怀念”。“怀念”,一直萦系于心,感情色彩重于“想念、思念”。前面又加“充满”“深切”,抒情色彩更浓。

      文章起笔点明物线:纺车,情线:怀念。朗读时应适当放慢,并强调重点词语。

      同学齐读第一段。

      2.为什么想起纺车,“就像想起旅伴”呢?指名朗读第二段。

      提问:第一段说纺车意义非同寻常,其实这纺车又很普通。这一段从两方面说它普通,重点在第二方面。普通在哪里呢?

      归纳:其一,数量多(“上千上万辆”);其二,使用广(“谁没有使用过呢?”反问句);其三,经常用(“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连用三个比喻)

      提问:第一段明喻“像想起旅伴”,这一段用暗喻“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这是什么意义上的“旅伴”、“伙伴”呢?

      归纳: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亲密伙伴,革命征途上的旅伴。

      3.普通的纺车的确又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战友”、“战斗的武器”,指名朗读第三、第四段。

      提问:纺车作为战斗的武器,有什么非同寻常的意义呢?请根据第三段回答。

      归纳:在艰苦的年月,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粉碎了敌人阴谋,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小小纺车是“丰衣的保证”,关系到革命的胜利。

      提问:第四段具体阐述了这一意义,它包括哪两个方面?

      归纳:一方面斗争生活中实现了自给;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美的观念,这是思想上的意义。

      提问:第四段的记叙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请举例分析。

      归纳:其一,词语的运用。例如定语“自己纺的”“亲手纺的”;状语“甚至”、“格外”、“很”、“更”;语气助词“呢”。表达了一种自豪感。其二,句式的运用。例如整句“穿了一水又一水,穿了一年又一年”,散句“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朴素幽默,真切优美。朗读时要注意重读与节奏。

      4.同学齐读第二至第四段。

      五、简析第二部分。

      1.同学讨论课后练习二、1。

      归纳:不能改动颠倒。因为只有掌握了技术,才会有各种姿势;只有劳动熟练了,才会有技术改革;只有改革技术,提高生产,才能形成竞赛。这一部分围绕纺线写到了方方面面,但是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2.指名朗读第五段,同学们边听边将最能表现乐观志趣的词语勾画出来。

      同学讨论,教师归纳:这段略写“辛苦”,详说“兴趣”,用“不过”转折,带出乐观情绪。“抽”与“又细又长”,连绵不断”呼应,正是“艺术创作”独有的高雅“快感”。两种音乐比喻,将艰苦劳动诗意化。“声音”、“弦乐”、“唱歌”、“乐音”、“歌声”用词具体准确;“嗡嗡”、“嘤嘤”、“轻轻”、“有节奏”、“和谐”、“优美”的形容充满深情,使比喻的形容作用更鲜明,充分抒发了“乐观的志趣”。

      3.同学齐读第五段。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1,四。

      2.预习:三,五,六。

      3.参照课上对第五段的分析及课后练习二、2的要求,处理第六至第九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第六、第九段。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六段。

      1.指名朗读第六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划分层次。

      归纳:可分两层。前四句是对纺线也需要技术的说明。第一句又为第一小层,既总领这一层,又是这一段的首括句。第二部分各段大体都有表明段意的首括句。其后为第二小层。

      第五句至本段结尾是第二层,全段主体,描写纺线技术熟练的过程。它也可以分为两小层,在“等待,等待。”之后划分:前半写技术不熟练时的情景,后半写技术熟练后的情景。

      2.教师范读第一层(“纺线也需要技术……等待,等待。”)

      提问:这几句说明文字,采取了什么写法?

      归纳:对照的写法。2、3句说明技术不熟练与4句说明技巧熟练对照。2句、3句之间也就摇车、抽线配合不当的两种情况对照说明;对偶的句式增强了对照效果。朗读时要注意在平实中体现对照效果。

      3.教师范读第二层(“初学纺线……对良弓的感情”。)同学找出并勾画表现人们在掌握纺线技术过程中先是急躁、生气,后是愉快、自豪的语句。

      同学讨论前一小层,教师归纳:“一会儿……一会儿……急得……”多重复句,用反复修辞,写出急躁。“性子躁一些……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反问句,写出生气。”尽管……像……像……”人车相映衬,一动一静,幽默风趣。“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纺车却“总是安安稳稳,一声不响”。两个比喻十分贴切地描摹出纺车“等待,等待”的情状。“等待”什么呢?等待“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等待纺线的人技术熟练了:这是多好的“伙伴”和“战友”啊。同学讨论后一小层,教师归纳:“像魔术家……”比喻句,上一段着眼于“兴趣”,用音乐为喻;这里着眼于“熟练”,所以用魔术为喻。“仿佛不是……而是……”,对照并列句,想象丰富贴切,正扣住魔术的神奇。“像成熟了的肥桃,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连用二喻,贴切而有关联,的确是“收获的愉快”。“那种感情……是……是……”两个并列比喻,饱含胜利豪情,引用诗句,更有文采,更添豪迈气概,的确不愧“伙伴”、“战友”的称谓。同学朗读急躁、生气的前半,要读出幽默风趣表现纺车的可亲可爱;朗读愉快、自豪的后半,要充分体现无可比拟的愉快和豪迈,从而表现对纺车的喜爱赞美。

      4.同学齐读第六段。

      二、简析第七、第八段。

      教师点拨:第七段写纺线的几种姿势,详写的是哪种姿势?“白鹤晾翅”和“舞蹈”的比喻起到了什么表达作用?第八段先写“技术改革”,后写“技术经验”,层次从哪里划分?各举了什么实例?通过纺线,思想上有什么提高呢?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思考、讨论。

      同学齐读第七、第八段。

      三、讲析第九段。


展开余文
      1.教师点拨:第九段写“开展竞赛”。在段落层次上与第六段有类似点。首括句之后先用平实的语句简介竞赛办法,然后生动描写竞赛场面。课文怎样从地点、阵容、场面、规模、气势等五个方面具体生动地描绘纺线竞赛的?同学阅读、勾画、完成表格。

      同学讨论表达效果,教师归纳:描写竞赛场面,多方比较,比喻贴切,引文精当,对偶句音调铿锵,排比句、反问句气势不凡。

      提问:如此壮阔的场面描写,如此豪迈的抒情渲染,目的是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归纳:目的在于表现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由“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和“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等语句可以看出。在朗读中要体现这种豪迈的精神风貌。

      2.教师范读,同学齐读。

      四、简析第十段。

      1.教师点拨:第十段是第二部分的小结,“不只……不只……而且……”的句子,表明了纺线劳动在经济、本领、思想上的多重意义。重点在思想上,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所体现的,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这里引用了马克思、列宁的论述,具体而深刻。读时要清晰、强调。

      2.同学齐读第十段。

      五、讲析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十一段。

      提问:这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归纳:深切怀念那辆纺车的原因。呼应开头,间隔反复,抒情深切。

      提问:只怀念纺车吗?

      归纳:还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提问:延安生活总的特点是什么?

      归纳: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丰富。

      提问:作者用怎样精辟的语句概括这种精神生活的呢?

      归纳:“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在下一段,作者用更精练的语句概括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就是延安精神,是作者号召人们发扬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2.提问:对第十三段中的破折号作怎样理解?

      归纳:“──”可理解为“就因为这些”、“因此”,为了避免与第十一段开头重复,并使行文简洁,重点突出,所以用了破折号。

      3.这一段只有与标题相同的五个字,意义何在?

      归纳:反复、呼应、总结、强调:纺车是全文线索,又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单设一段,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4.同学齐读第三部分。

      六、对照板书,结合练习,总结。

      1.线索。物线:纺车,情线:怀念。

      2.中心。呼唤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延安精神。

      3.质朴优美的语言,贴切生动的比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五、六。

      2.准备课后练习七(口述)、八(朗读)、九(回答),下节课上讨论交流。

      3.将本课字词(见第一课时“正音正字”)记入字词积累本。

      4.将本课贴切生动的比喻记入写作积累本,并酌情评点或仿写。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记一辆纺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理想的阶梯
下一篇:“友邦惊诧”论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