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717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授课人;张含光 班级:高二(9)班 授课时间:2011年5月19
教学目的
1、了解《西厢记》中与课文有关的剧情。
2、选取课文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支曲词,学习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体会其对人物情感刻画的效果。
3、由崔莺莺对爱情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选取课文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支曲词,探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深入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体会曲词表达的情感,走进文本。
2、合作探究法,研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其对人物情感刻画的效果。
3、点拨提升法,提高学生赏析境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柳永《雨霖铃》歌曲,然后顺势导入课文。
二、知晓送别背景,介绍《西厢记》中与课文相关的剧情
内容见课件。
三、设疑引入探究话题
教师设问:你觉得课文最值得学习的是哪一点?引出本节课话题: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学习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本节课,我们将以【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首曲子为例,探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1、教师引导示范鉴赏【端正好】
鉴赏思考题:这首曲子表达了崔莺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注意:可以选其中一种艺术手法谈谈自己的鉴赏感受,只要能自圆其即可。
示例:这首词用了触景生情的抒情方法,用深秋萧瑟的景象,触发了崔莺莺的离愁别恨,写出主人公离愁浓重。
师生总结研究曲词情感表达方法的角度:
(1)、多样的抒情手段;
(2)、多种修辞手法;
(3)、多种表现方法;
(4)、准确传神的绝妙好辞。
2、运用鉴赏【端正好】的方法,小组合作赏析【滚绣球】、【叨叨令】、【收尾】。
(1)学生分组合作鉴赏。
(2)教师听取汇报发言并适时点评。
教师总结:通过本次探究学习,我们知道戏剧曲词要准确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就要灵活运用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并把雅词和方言口语融入其中。这样,方可细腻、传神、深刻地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五、探究学习:主人公面对自己的爱情为何如此痴情,如此难舍难分?请结合全文整体思考该问题,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并适时点拨。
六、课堂小结
离别的钟声已敲响起,而我们可以走出这堂课,却始终走不出经典文化的磁场。请同学们把课堂上展现的热情投注到原本经典的鉴赏中去,课后,不要忘了,我们和《西厢记》还有一个美丽的约会。
七、作业:
1、背诵曲词【端正好】。
2、片段作文写作训练。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写一个离别场面,字数70字左右。
张含光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长亭送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下一篇: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1-50)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