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13  
标签:教学论文
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网友来稿)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于剑国

      一、问题的提出: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升学应试教学。“考点”教学,“题海”战术将生动的语文课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有什么艺术。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必须构建新的大语文教学体系。所谓新大语文教学体系就是努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在生活中学语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特别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构建农村中学大语文教学体系是每一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二、实施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研究课堂教学新授课具体模式,辅以语文课外活动的研究,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大语文教学新体系。

      (一)新授课具体操作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习语文规律和语文方法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内时间,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课外的延伸和拓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拟定了“课堂目标教学六步走”教学方法:

      1、因势利导,教师导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离不开好的起点。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就是“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或直接导入,如释题,介绍作者,介绍背景等。或间接导入,如:①构置悬念,激发兴趣;②复习旧知,由旧而新;③预习检测,反馈信息;④音乐烘托,渲染气氛……,对这一环节的处理,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时间、地点、内容、对象的不同而有别,因势利导、灵活运用,

      2、亮出目标,教师启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概括、总结,是大纲要求的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教学任务。目标应该具有某种单一性,力求避免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之后,由教师口头或书面(直接书写或小黑板出示,幻灯出示)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任务,有的放矢,自觉参与。

      3、整体感知,学生赏读

      由教师范渎,学生阅渎,播放录音相结合。整体感知就是指阅读指定一篇文章所产生的心理感触,它是个人化的,不必强求一致.因此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收获的一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处精彩的描写等作赏析性的交流。这时教师不作任何评价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4、质疑问难,学生思读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习惯,每篇课文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连串有价值的问题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在思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聚精会神地默读的习惯,因为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更有利于学生全神贯注地去思考问题。在自行解决所给的问题后,鼓励学生提出1—2个疑难问题,让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有疑之处解惑。

      5、激发火花,师生议读

      在思读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共有的疑难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全班讨论,并引导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大好时机,必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议读过程中,教师挑选学生没读到的,而又是文中最重要的精华部分进行赏析,这是在学生赏读基础上的深化。此处教师的赏析不求齐全,不求系统,但必须求精,求新,求深,从而给学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6、巩固延伸,学生练读

      练读是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学生学习情绪进行检查,反馈学习效果的一个过程。所练题目应由浅入深,以课本为基础,逐渐向课外延伸,拓展,训练方式可多种多样,如:①整理性练习,即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喜爱与收获,进行归纳性的摘录。②仿拟。课文中有些文章的词句写得很美,很妙,我们不妨让学生仿写一些这样的诗句,虽然有似曾相识之感,却也不失“旧瓶新酒”之妙。○3朗读欣赏。教师从课外寻找一些与所学课文内容、风格相似或同一作者的文章,选取精要片断或全篇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品评鉴赏,从而架设起课内课外的立交桥。

      以上六个教学环节的特点是:突出读,强化思,重在导,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法,变老师的‘教”为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二)语文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

      语文学习必须有一个广阔的舞台,它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是教学生从书本里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课外,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运用课内所得在课外活动中的实践。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基于这一认识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将语文课外活动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每周抽出1一2节课时间用于开展语文活动课,在时间上给语文活动课以充分保证。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尝试的几种语文活动课的课型:

      1、朗读汇报课

      每周要求学生选取所教课文或课文的精彩片断,有感情地朗读,并录制成磁带,有条件的可适当配乐。如果是小说或戏剧,也可分角色朗读,录成广播剧,在朗读汇报课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这种课型有科于学生熟悉课文,并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朗读的水平。


展开全文阅读
      2、背诵比赛课

      以年级为单位,一般是举行班级对抗赛,背诵对象和背诵内容均由抽签决定,看哪班同学背诵得完整,背诵得有感情。中学生好胜心强,都有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在背诵教学中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再把背诵作为一种负担,而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推荐读物课

      教师根据教育部推荐书目及所教年级课文的特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推荐课上可由教师列出必读书目,并介绍读物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如初一学过冰心的《诗三首》后,可向学生推荐她的诗集《繁星》、(春水》,让学生对她诗歌中“爱的哲学”

      有一定的了解。

      4、自由阅读课

      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自选内容阅读,学生人手一册的自读课本也不轻易放过,阅读过程中可随时摘录,做卡片,编提纲,写体会等。这种课型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便于学生把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读书实践中尝试运用。

      5、口语交际课

      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如何有效地吸收倾吐,在读写之间架设直通车?我觉得“说话”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值得庆幸的是新教材非常重视这一点。在每一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口语交际训练,因此语文活动课上我充分利用教材,选择说话内容,分组训练,让学生有话可说,并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以上五种课型面向全体学生,由课本扩展到书本,把学校,社会、家庭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激活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范围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创新,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1、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再如学习梁衡的《夏》,可引导学生懂得作文选材的创新,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可让学生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中体会到作文立意的创新。

      2、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造性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如教《竞选州长》,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在《一面》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针对“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中那一句“日本话”作了一次联想活动。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的各种经验,注意说话者的国别、用语习惯、双方的关系、上下文及语言得体等因素,作一次整合联想。一学生的联想结果为:“树人君,你又多了一个信徒出来喽!还不出来瞧瞧!”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再现、填补、延伸、再造课文内容,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像。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像能力。学生联想想像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展开余文
      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5、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热情,营造民主开放、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以操纵者、主宰者及真理拥有者自居,形成家长式、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这种定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要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听课”变成“做课”,让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讨论、去畅所欲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起求知的热情,踊跃尝试探索,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的开掘,创造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因此,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兴趣,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狡猾”一词,贬义词作褒义词用,反映出“我”调皮天真的儿童特征。但是,这么理解的依据在哪里呢?教学时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与文中的‘我’年龄相近,你们可否站在同龄人的心理层面上,通过对本段文字的品味,找出这种理解的依据?”经过热烈而简短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先作一个肢体语言,再作表述。然后,此学生表演了“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的动作;他解释道,教师的教鞭本无落下之意,而“我”故意往上一“迎”,那么课堂上师生间融洽亲密的气氛可见一斑,而“教鞭落在石板边上”的小示惩戒以及“我”偷眼观察老师时的调皮劲儿也就自然明白地显露出来了,这样不就看出了我的调皮天真?这位同学的体悟之深及动作的合理性,连我也大为钦佩。学生能大胆质疑,就能激发他们思维创造的火花,就能在质疑中求进步,求创新。

      总之,要真正教好语文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把课本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标签:教学论文 构建大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课本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 作文指导(人教版高三)
下一篇:千呼万唤始出来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