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719
标签:
教学论文
《浅论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人教版)
浅论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培养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所在。中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本文主要论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特征和具体方法。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具体的方式方法,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一个民主的思维场所,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 创造性 思维能力 培养 意义 特征 方法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综合学习中提出: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和实施课程标准,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研究。
一、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现实意义
㈠、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物理学家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这就是我们说的创造性思维。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㈡、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面向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讨论会提出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新标准,其中提到的“开拓能力”就确认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教育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已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推到了首位。课改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种创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㈢、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职责。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符合语文学科教育性质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会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展创造性思维学习的最佳阶段。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素质的内涵,即在注重语言素质教育同时,更强调了思维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产品并使创造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的一种能力。它具有如下特征:
㈠独特的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这个特征贯穿于整个创造性活动的始终。它往往表现为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持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的态度而不是轻信和盲从。求异思维在质与量、深度与广度上要求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辩证统一,只有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相互统一,才能使思维具有独特征,才能实现独立思考创造出有价值的具有新颖性的思维。
㈡敏锐的洞察力。观察是知觉和思维相互渗透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在观察过程中,不断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知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把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和复杂现象进行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创造性思维必须具有这样的洞察力,恰恰是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才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又一特征。
㈢深刻的想象性。创造性思维时刻伴随着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只有具备了想象力才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确切地说全部的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想象。
㈣活跃的灵感。灵感是一种顿悟,是一种综合性的突发的心理现象,是人脑中最优越的功能,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也可以解释为思维的大量量变积累之后发生的质变和升华。它是大脑的潜意识的反映形式,是许多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准备将解决问题的途径的突然接通,即“一触即发”。
三、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㈠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良好的思维环境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孕酿良好的思维环境。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呢?
1、积淀知识,打好思维基础。初中阶段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小学的语文思维活动基础上升发的,初中阶段的语文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基础应当是相应的知识的积淀,厚重的知识基础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源泉,很难想象一个知识贫乏的人怎样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成为创造性人才呢?
①建立资料库。组织学生收集语文资料,积累汉语、古诗词名句、名人轶事、成语故事、阅读写作知识等方面的资料,通过晨读时间和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
②搜集信息源。大量的信息储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展开思维视角,认识社会,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索取无尽的知识。
通过建立资料库和搜集信息源的方式,打好思维基础,从客观上为学生创立良好的思维环境做知识上的储备。
2、面向全体,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学习机制是系统过程,但就学习的动机、认知能力看,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首先应从学习动机入手。比格斯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动机决定他们选择什么策略,并决定他们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机械学习的策略,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使用有意义的和起组织作用的策略。良好的学习动机会促发学生进行思维创造。怎样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呢?
展开全文阅读
①分类设疑给每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如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分类设置:(三类)《背影》一课作者在写父亲时选取了哪一个角度?(二类)课文选取“背影”这个表现角度好在哪里?(一类)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
这样分类设置问题的目的就再于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动机,如果课堂中的学生分别能从这一组问题的三个不同角度做出或寻找出自己应知应会的答案,这个外部环境的触角就促动了内部动机的倾向、向积极思维方向发展。
②适时鼓励为学生个性发展推波助澜。鼓励是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的一种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鼓励、不吝啬每一次表扬会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思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设置“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一段描写”问题。学生甲答:我最喜欢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一段;学生乙答最喜欢冬天捕鸟一段描写;学生丙答最喜欢听常妈妈讲故事一段;而学生丁却出人意料地答出“我最喜欢写美女蛇结末的话”,教师面对这个“个性”的回答没有否定,而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学生丁继续答:因为它告诉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什么道理”?教师继续追问。“要防备那些外表好而内心坏的人”学生回答。教师在这个思维活动中有鼓励、有推波助澜,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动机,这是应当提倡的。
③明确思维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教师在课堂当中确定的思维目标和内容为学生良好的思维动机,学习机制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可见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思维是随处可见的,只要教师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奠定思维基础,就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动机,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良好思维环境。
3、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状态来自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⑴导语激趣。
例如:初中一年级语文开课导言设计如下:“你想听动人的故事吗?想讲优美的传说吗?想欣赏感人的事迹吗?想勾画出最美的景致吗?那么你一定会被语文学科所感染,因为它具有基础功能,让你听到美妙的故事,说出动人的传说,写出最美的画卷,真正倾吐你的心声。”学生听到教师的这段导语之后兴趣盎然,求知欲洋溢在脸上,好多学生急着去翻书,那种渴望,那种激情充满整个课堂。
⑵朗诵激趣。
例如:初一课文《春》开课设计:用优美的音乐做背景,有表情地朗诵全文,要求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诵的乐曲里,尽情享受那春的气息,顿时激发对春的向往。
⑶绘画激趣。
例如:《爱莲说》开课设计:做一幅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婷婷玉立于池塘中,惟妙惟肖,一下子就打动了学生的心,他们仿佛在画中寻到了“莲”的品格、气质,学生顿生跃跃欲试的求知神态。
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适应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定势。当学生放释心理负担,没有左顾右盼,没有欲言又止的心态时,他就会建立内心自由,即不受冲击、畏惧、强迫、紧张、刺激,而有坚定意志、自强不息,富有较强的洞察力,预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4、注意思维状态的调节。学生思维状态可分四个阶段:即起始状态;最佳状态;抑制状态;封闭状态。思维最佳时间约每节课的5——20分钟左右。这时学生精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有探索新知的趋势。这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黄金时间,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将教学重点、难点放在这段时间教学效果最好。思维抑制状态约每节课的20——35分钟左右,这时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开始转移。这时教师应注意观察,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思维的封闭状态约每节课最后5分钟左右,学生已无精打采,这时教师应给予刺激,使学生克服这种状态,以动制静。教师应当了解学生思维的四个阶段,掌握学生思维的最佳状态,对他们采取有效的思维调节,才能收到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参考资料:
1、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作者:俞学明、钟祖荣、刘文明 《基础教育•创造教育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3、主编 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
唐景文
标签:
教学论文
浅论创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
研究性学习中开放策略的研究与探索 (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