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3555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小石潭记》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
(柳宗元)
【学习目标】
一、掌握文言词语。
二、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小石潭的特点及其与作者之间的联系。
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掌握文言词语。
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小石潭的特点及其与作者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了解小石潭与作者之间的联系。
背景资料
一、作家简介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唐文学家。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所作论说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寓言笔锋犀利,尤具特色。又工诗,风格清峭。并有《天说》、《天对》等论著,合为《柳河东集》。
柳宗元年轻时才华横溢,踌躇满志。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的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柳宗元29岁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见习监察御史,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与好友刘禹锡共同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但是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即八一九年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二、作品简介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后的作品,是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典范之作,受到人们的千古传诵。《永州八记》依次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组游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一方面,通过作者亲身的敏锐观察和深入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准确地把人们忽视和遗忘了的自然景色像图画般地再现出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作者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的时候,又把自己受迫害的坎坷遭遇和被贬的忧郁心情深深地寄托进去,使自然景色和人的感情契合无间,真正做到情景交融,使读者也能亲切地领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孤独幽深的心情,从而引起共鸣。《永州八记》中的每一篇都出色地表现了以上两方面的特色。
以《小石潭记》为例:柳宗元具有敏锐的艺术触觉,在二百多字的短文中,写出了事物动静对比之美。人迹罕至的小石潭四周环境的幽静与悦耳动听又清亮的水声,相互映对;清幽的氛围与潭中来来往往、自由自在游动的鱼儿,相得益彰;而欢乐的鱼儿又与黯然伤神、默默而坐的诗人,相映成趣;另外写鱼儿时,“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写其静,“俶你远逝,往来翕忽”,言其动,一动一静,小鱼儿之乐之美跃然纸上。柳宗元贬至永州,“居是州,恒惴粟”,孤独寂寞,悲苦不堪。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流连山水,不过是排遣愤惫、抑郁的情感而已。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一虫一鱼,都彷佛有着特定的个性,特定的遭遇,都像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小石潭记》中,以鱼之乐对托诗人的郁闷,在这里作者似乎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了,观鱼儿自得之态,倍感亲切,我即是鱼,鱼即是我,作者的心境豁然开朗,彷佛一束阳光注入他阴郁的心灵。但整个背景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这正是柳宗元心境的生动写照。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在山水游记中,不是纯客观地描绘自然,而是渗透着自己痛苦的感受和抑郁的情怀,这是山水游记的一大发展,对后代的游记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课文预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清liè( ) 为chí ( )为kān( )
yǐ然( ) chǜ尔( ) xī忽( )
篁竹( ) 参差( ) 斗折(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展开全文阅读
幽邃( )
二、解释加点字
( 一)一词多义
1、(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2、(清)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4、(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6、(为)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二)词类活用
⑴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⑵意动用法
心乐之
⑶名词作状语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皆若空游无所依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3、俶尔远逝: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悄怆幽邃:
6、寂寥无人
7、,明灭可见
8、全石以为底
9、蒙络摇缀:
10、往来翕忽
三、特殊句式
例句: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
“全石”为宾语,“以全石为底”。
⑵省略句
例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影布石上”之前省略了主语“鱼”
五、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后巩固
七、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佁然不动 (4)不可久居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影布石上
(7)以其境过清 (8)乃记之而去
(9)日光下彻 (10)往来翕忽
(11)其岸势犬牙差互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其岸势犬牙差互。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4)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皆若空游无所依。
3、填空。
(1)最能证明小石潭“水尤清冽”的句子:
(2)说明小石潭的确是一个“石潭”的依据:
(3)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忧伤、凄苦的心境的一句话是:
(4)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是:
(5)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句子是:
(6)描写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是:
(7)描写在小石潭游玩时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8)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 )——小潭源流——( )——记录同游者。
(9)小石潭的特点是:
(10)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4、阅读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⑴.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
⑵.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⑶.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⑷.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何路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小石潭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
下一篇:
《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