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3384  
标签:作文素材
浅谈孟子美学思想 作品赏析
 孔子那样的集前代之大成者,并且作出了划时代的创造,成为百代的楷模,具有化育天下的力量。“神”则是最高层次的“美”,“神”是“圣而不可知”的意思,是说这种人格美仿佛是浑然天成一般,没有刻意的痕迹便达到了“圣”的境界,“善”、“信”的道德原则已完全融入个体中。

“大”、“圣”、“神”都是以“美”为基础,它们不仅是充实了“善”、“信”而且具有了光辉,能够照耀他人,化育天下,使天下人都达到较高的人格层次,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便达到了孔子追求的“里仁为美”的社会。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朱熹注曰:“里有仁厚之俗者,犹以为美”[5]就是认为美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有仁厚之俗,应该是一个和睦的大同世界,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这一社会理想,而且还做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将这种和睦的社会建构在人格美的基础上,使这一理想有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我对孟子所理解的“美”进行了评价分析。概括起来,“美”主要涉及到事物之美、自然之美、人格之美、社会之美等,孟子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地指出了个体的人格同事物、自然一样都具有审美性质,可作为审美的对象,给人带来一定的审美感受。孟子还将人格美划分为六个层次,道出了人格化育天下,建构和谐社会的力量,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力量,使得我国形成了圣人的文化传统,而非西方国家的神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孟子对“诗”的探讨

“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必须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从而与人们一定的审美感受相联系。而较直接、较纯粹又非常普遍的美的感性形式便是各类艺术作品。那么,艺术品是什么?艺术品是指那一件件的雕塑、绘画、电影、音乐、舞蹈、戏剧以及文学等等。[5]

《孟子》一书中出现的艺术品主要是“诗”,涉及多达三十九处,其中大多都是引用《诗》来论证、说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如,《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来论证人性是本善的;《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孟子•公孙丑上》)用来阐述他的“以德服人”的观点;《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孟子•告子上》)来说明人应该以仁义之德为尊贵等等。此种引用在《孟子》中还有许多,在此不多做举例。

就诗的本质而言,孟子还是认为诗同史一样是历史的记载。《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意思是说《诗》没有了,孔子便写了《春秋》这表明了孟子认为《诗》与《春秋》都是记载齐桓、晋文之事的史书,有此可见孟子并未区分诗与史这两种文体,强调《诗》承载历史文化和褒贬善恶的社会功能,而忽略了《诗》作为艺术品的文学性。过分强调了《诗》的社会性,违背了《诗》的创作规律,这必然会导致对《诗》的误读,如《万章章句上》中:“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诗见于《小雅•北山》本来的意思是,遍天下没有一块不是天子的土地;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人不是天子的臣民,如果是原诗的这种解释就违背了社会父父子子的伦常,所以孟子解释说:咸立蒙对他所引得诗的理解不正确。那诗的意思并不是说普天之下的每一个人都是天子的臣子,而是诗人在哀叹每一个为人臣子的人都应该为王事尽力,而自己却独独比别人多劳,以致不得事养父母。这显然违背了该句诗的初衷,破坏了诗句所固有的审美感受。又如,《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在这段话中,三次引用了《诗》,而且全部都对诗重新做了社会意义的观照,“哿矣富人,哀此茕独”见于《小雅•正月》,本意是感叹富人安处而自己孤独,到这里则成了文王发施仁政的根据。“乃积乃仓”七句,见于《大雅•公刘》本意是言公刘举族迁徙前的准备,到这里则成了圣主爱财的证明。“古公亶父”六句,见于《大雅•帛系》篇,本意言古公亶父准备迁往周原,携夫人一同勘察地形,到这里则成了明君好色的证明。显然孟子根本不是解诗,而是为了说明“王道”之易,表示王道太容易,只要你愿意,并努力去做,就能够实现王道政治。这一处引《诗》暴露了孟子以诗为史的观点,表明了孟子还未明确地意识到《诗》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审美性质。

除了引《诗》来论证外,《孟子》中中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孟子提出的两种解诗方法,一是“以意逆志”,一是“知人论世”。孟子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意思是说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了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愿意,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此中的“文”在《离娄》篇中也出现了“节文斯二者是也”这里的“文”显然不是指文章而是修饰的意思,“不以文害辞”就是要理解修饰,不要仅仅从字面上去解诗,这就区分了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不以辞害志”就是要求解读诗歌要抓住凝冻在诗中的作者之志,而这个“志”就是作者寄托于诗歌形式中的审美经验,“意”是指读者主观方面的想象、情感等,“以意逆志”的过程就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把握诗人寄托于作品中的审美体验。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诗的审美性质,是一个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之举。此外,孟子还以“知人论世”的原则来解读诗,孟子说:


展开全文阅读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就是说读古人的诗,应该“论其世”,“知其人”。“论其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这表明孟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史学”的眼光来解读《诗》,而另一方面“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经历和遭遇,这又说明了孟子不再单纯地把《诗》看做是古代的一种历史文献,而是认为《诗》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现。“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表明了孟子对《诗》作为艺术作品的理解还很模糊,不够明确。这两种解诗的方法都反映了孟子已经朦胧地认识到诗与史的区别,但孟子的这些解诗的理论并没有应用到实践中去,《孟子》一书中更多的地方仍是对《诗》的断章取义。

言和辞与诗相近,且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这句话道出了言与辞是内心的表现,也是美的感性形式,不仅如此,还道出了言辞与内心的矛盾,“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意思是说言语不能表达的,不要求之于心,这是不对的,可见言语的局限,不能完全地表现人内心的感受。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民焉”(《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尧君给人的崇高感是无法形容的,这也说明了言辞与内心感受的矛盾。但同音乐和《诗》一样,孟子同样过分强调其社会功用性,如《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此句可见,孟子所谓的善言必须蕴含一定的意义,没有所指再具有文学性的语言都不能称之为善言。

总起看来,孟子对于诗作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有了些无意识的了解,特别是他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抓住了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关键。但是,孟子并没有将这种无意识提升到意识的层面,在意识层面上诗同史一样是承载历史的工具,没有社会功用的诗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孟子》一书中有许多对《诗》的牵强附会、断章取义的理解。可知他忽略了诗的文学意义,没有摆脱传统的“说诗”方法。在中国历史上,完全把诗作为艺术作品来欣赏的,应该说是到了魏晋才有,孟子在战国时代就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已经是很可贵的了。

 

丁一

标签:作文素材 浅谈孟子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怎样阅读议论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
下一篇:《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赵世家、张仪列传、甘茂列传(原文及译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