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阅读:1636
标签:
备课资料
【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怎么来的?
丁启阵
我曾经撰文提出,家喻户晓的元朝著名戏剧家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等诗句,描写、表现的,不是许多人想象的江南景物,而是作者某次在塞外坝上靠近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蓝旗境内)旅行时所见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原作文字是“远山流水人家”,“小桥流水人家”应系错版文字。
那么“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在不久前的一篇文字里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在马致远的家乡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一带,是到处都能看到的景致。昨天,跟三位朋友驾车实地游览门头沟王平镇韭园西落坡村的马致远故居后,我觉得可以更进一步推测:“小桥流水人家”,应该就是描写马致远故里所在村庄的景物情致的。早在元人所编《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中就出现了的这个文字版本,它的错误根源很可能是:编辑者因为不了解曲子系马致远作于一次塞外旅行途中的事实,想当然地,就把它理解为描写诗人家乡景物的作品。接着,又按照自己对马致远家乡地理景物特点的了解,将“远山流水人家”修改为“小桥流水人家”。
我的这个猜想,在韭园发现了有力的佐证:当地政府所立、介绍马致远故居的几块木牌、石碑,大同小异的文字中,都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是描写西落坡村马致远家院落景观的说法。例如,其中一块木牌上是这样写的:“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完整标准的四合院,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都有三五间。据说,马致远著名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正是对此处景观的真实写照。”
这说法当然是经不起推敲的。且不说这说法会跟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所载马致远同时所作另外两首明言“塞上”“李陵台”的同牌同题小令格格不入,令人费解;就是本身诗意,也难以讲通:
一个经过长途跋涉(“古道”“瘦马”可以证明)回到自家门前的诗人,不去表现返回故里、跟家人重逢的喜悦,而曝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惊人隐私,自损形象,有悖情理。
也许有人会说,马致远写这首曲子的时候,身在异乡。这也有问题,有谁在思念家乡的时候,脑子里会浮现出“枯藤老树昏鸦”之类凄凉衰败的景物呢!
当然,也可以别出心裁,把这曲子理解为两个时空的交替出现:
眼前异乡:枯藤老树昏鸦。
心中家乡:小桥流水人家。
异乡自己: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家乡亲人:断肠人在天涯。
这样解读固然别致,但已经不能说整首曲子是对家乡景观的写照。同时,也跟小令表现作者身在异乡行旅时内心凄苦的诗意不太相宜。内心凄苦之人,是不会费心思搞如此精巧的文字结构的。
我认为,整首曲子就应该解读为:诗人在异乡(塞外)行旅途中看到凄清秋景,自伤孤独辛苦,不禁起了故园之思,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
标签:
备课资料
【天净沙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明天不封阳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
下一篇: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