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693
标签:
教学论文
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课堂提问(教学论文)
前言
自2001年,教育部提出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后,福州初中课改已经进行了将近10年,这十年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
课改初期,语文教学界的表现其实很盲目,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授课手段等内容基本上是完全被否定了,却又提供不了太多的有效途径。在这个阶段但凡公开课必是多媒体挂帅,一到研讨环节便遣四人小组上阵,教师诚惶诚恐地计算问和答的界限,只担心多说了一句话,多走了一步路便显得“不够课改”了。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看似不错,热闹非凡,实际学生头脑空空,听者心里空空。一轮课改下来,除了形式,并无太多长进。
人类的历史总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前进的,经历了初期的喧嚣和失落之后,中学语文教学界进入反思期。这个阶段是富有理性色彩的阶段,在教学上思想上开始兼容并蓄,扬百家之长,既尊重现代,也尊重传统,研究的目光从“做什么”转向“怎么做”,提倡课堂内容的多元化,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重新提出的。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其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51938年,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作演讲的过程中,就用一只公鸡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先是按住公鸡逼它吃米,后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大公鸡始终挣扎着不肯吃,于是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只公鸡说明:学生对待学习,就像这只公鸡对待米一样,只有自觉自动,才能够有效的学习。
但是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有了自觉性还不够,这就需要老师的教导了。陶行知先生强调:“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对于世界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这些话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里的话来说,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并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的作用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之后才会有新的发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
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达到以下几个作用: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上课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的情况,这时,富有技巧的提问,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而针对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的提问,无疑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能将其诱导到课堂上来。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往往会不全面,使学习受阻。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够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点拨,因势利导,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往往能帮助其找回失去的信心,他们会重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不仅是个认知过程,也是一种交流。良好的课堂提问必然渗透了情感成份。对于学生正确的思路给予肯定,对疏漏之处进行点拨,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融洽师生感情,这也有助于学生热爱本学科,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最忌讳没有目标,每篇课文可以学习的地方都很多,良好的课堂提问则可以强调重点,化解难点,促使学生的思维按“启动──定向──活跃──收拢”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使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展开全文阅读
例如,我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的时候,遇见的一个难点就是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插叙在本文中的表现方式和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对课文进行了“剥离”处理,第一课时围绕着“本文记叙了爸爸的哪几件事情,表现出爸爸怎样的特点”展开,剥离出对父亲的回忆部分,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剩余的段落写的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什么事”,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发现本文的叙事线索,进而通过知识点的介绍让学生明白,第一课时中剥离出来的内容就是插叙,比较好的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3. 获取反馈信息,发现疏漏及时弥补。
教师讲授新课之后,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弥补,这是课堂教学反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古代诗词四首》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通过《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向学生介绍“对偶”,然后让学生找出这首诗中其他的对偶句,学生们很快便找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对偶,继而又有同学发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也是。这个知识点到这里看起来好像没有问题了,但真的如此吗?我的心中还存在着疑虑,于是我又请学生阅读第四首作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问他们:这首曲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不是对偶句?不少学生在判断上就出现了失误,由此看出他们的概念依旧模糊。于是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对偶”的概念进行进一步明确,然后让学生试着去掉其中的一句,把这三个句子改成对偶句。学生很快找出了应该去掉“小桥流水人家”句。到此为止,我才觉得学生比较明确的掌握了这个新知识。
4.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自学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其重要的项目。”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无疑是加速学生思维活动的良好的催化剂,让学生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重点,找准自我发问的角度,学会自我解答,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主动境界。
其次是培养独立能力,树立信心。学生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见障碍,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把结论告诉他们,那么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以提问方式给予指导,让学生回归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上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正确的答案,那么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得到锻炼,也能更加自信。
再次是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在语文学科表现的尤为明显。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语言表述不当而失分。在课堂问答的环节里,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出的偏离题意、用词不当、歧义、遗漏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较之从作业、测验来反映能更清楚有效,针对的学生面也更大。
综上所述,应该说课堂提问在当前的教学方式下,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要将其作为基本功来练,作为一种艺术来追求。
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有效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想让课堂提问收到一个相对良好的效果,教师要注意下面的几个“度”。
提问的密度。
在对前一些年的教改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很多文章都指出,课堂形式由传统教学的“满堂灌”走进了另一个误区“满堂问”。教师由于担心自己说的太多影响学生的思考,便以问代讲。这种课堂的表现是教师把自己当成“掷球器”,整节课将问题连珠炮似的丢向学生,造成学生的思维疲惫。问得太多太满,学生也就缺乏了一个将问题整理集中的过程,不利于形成概念,掌握方法。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讲和问应该是相辅相成、张弛有度的,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导”为主,却并没有就因此否定“教”。对于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要讲,对于学生囿于能力或经验还嫌零散的做题思维,教师更要通过“讲”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学生整理明确。在讲透之后提问,学生才有了一个知识运用的前提,才能进行有效的提问。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提问呢?孔子有一个最好的回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学生具备了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状态,才是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最佳时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把模糊的概念转化成清晰的语言。
比如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的时候,请学生寻找“线索”,许多学生能看出“花”是本文的线索,但是对于本文另一个线索“我参加毕业典礼”这件事就知之者甚少了。这很正常,因为他们以前没接触过这类线索。于是我告诉学生“一篇文章除了以事物为线索之外,还可以以事件为线索”。然后我再问学生“看看本文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它能不能作为本文的线索?”学生很快找出了正确答案。
二.提问的角度。
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鲜事物上的特点,方式可以多样(比如可以用设问、自问、反问等),还可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提问的新颖性,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问角度灵活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当属钱梦龙老师上《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时的那两个问题:“愚公多大了?”“那孩子的爸爸同意吗?”对此进行评析的文章很多了,这里不过多赘述。
三.问题的深度。
深度指的是课文中本质性的东西,学生由于年龄和经验所限,对问题的认识只会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向学生提问的时候,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发现本质性的东西。
《丑小鸭》的故事许多学生都听过,其实这样的课文最难上,因为学生会自以为什么都已经懂了,所以在设题的时候,一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要能够引导学生看到情节背后的东西。在我引导学生讨论丑小鸭从老太婆家里出走这个情节的时候,我问学生:“假如丑小鸭没有离开老太婆家,它会不会长成天鹅?”马上有些同学就喊:“不会。”班级稍微静默了一下,反对的意见更强烈了:“会。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我又问学生:“如果它没有离开老太婆家,结果会怎么样?”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因为不想像母鸡和猫儿一样讨好老太婆而被宰杀;有的同学说它可能会顺应环境像母鸡和猫儿一样讨好老太婆,成为老太婆的新宠物;有的说它也许终身就在木屋里看不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始终认为自己是鸭子。我抓住这个时机进一步追问:“你怎么来理解丑小鸭的这次出走?或者说,为什么安徒生一定要安排丑小鸭出走呢?”学生领悟到,这次出走是因为它渴望自由,它不愿意依附别人失去真我,如果不走,即使它的外形成为天鹅,它的内心依旧卑微,不会是那只最美的天鹅。
展开余文
在挖掘问题深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心,向哪挖,要挖到什么程度,心中要有数。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个大致的猜想,课堂千变万化,教师要控制好自己,掌握好学生,不让学生偏离课堂的主题,更不能被学生带歪。最后,教师要机智,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灵活引导,巧妙设问,以实现预设的课堂目的。
四.提问的广度。
有的老师为了确保课堂进程顺利,喜欢提问几个比较固定的学生,这样容易造成其他学生的失落和怠惰心理,既然别人被问了,那就不关我事了,开开小差,或者等着别人回答,自己就不用动脑筋了,长此以往,会使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使课堂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广度,要面向全体学生。
但是又不能把面向全体学生简单的理解成问全体同学,这里常见的误区是有些老师喜欢问全班“好不好?” “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好多同学会根据教师的语言神气,揣摩答案,还有一部分属于条件反射,随声附和。这种问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
要想提问有效,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区别对待,所有的班级都会存在优生、中等生、差生这三个层次,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因人而问。一些基础性的题目,要多提问差生,这样能够帮助他们巩固基础,集中注意力,树立学习的信心。一些操作性较强的题目可以多提问中等生,让他们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中等生在回答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一般都具有普遍性,方便老师针对全班进行点评纠正,这样由点及面,也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可以多问优生,活跃他们的思维,带动全班。
总的说,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语言的精度。
表意模糊这个毛病,并不是学生的专利,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经常会犯,缺乏精度的提问,往往误导学生,达不到设题意图。而且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习惯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到位,又怎么能够要求学生到位呢?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思考“问什么”“怎么问”,还要思考“怎么说”。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语言的准确度。
课堂提问还需要注意的的几个细节
1.问题要一个一个的说,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的结论之前,一般不要提新问题,以免干扰学生。更不能把所有的问题一股脑儿全都丢给学生,这样容易造成他们无处下手。
2. 提问之后要耐心等待,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些老师害怕耽误课堂时间,提出问题之后就不断催促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得不尽如人意,便抢过学生的话头,自问自答。须知思考一需要安静,二需要时间,连声催促,打断了学生的思维,往往学生的回答就会偏离题意,而教师的抢答实际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3.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不可不置一词。提问是落实课堂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终还需要靠落实答案这个成果来体现。但是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立刻表态“对”或是“不对”,可以先观察一下班级里其他同学的反应情况,适时的让别的同学补充、纠正,在此基础上“顺水推舟”对所提问题作出结论。
4. 评价过程中,对学生要鼓励为主,但切不可为了鼓励,而有意忽视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错误。是错的,就应该马上指出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才有利于他的正确成长。
甘凌
标签:
教学论文
关注课堂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粤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古文知识整理 备课资料(粤教版高三)
下一篇:
《都江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