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706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

          难点: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检查预习。订正字词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苦心孤诣yì     宽恕shù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恶:è   凶恶   ě 恶心   wù  嫌恶

      什:shí什物    shén什么  

         模:mó  劳模   mú  模样

      三、了解鲁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四、朗读课文并感知:

      A、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B、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C、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D、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明确: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展开全文阅读
      F、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顺序、倒序、插叙       倒序

      G、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了这件事;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E、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 

      ①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②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③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④ 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⑤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五、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这一节课,我们着重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二、合作探究:

      ㈠、齐读1、2自然段,思考: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惊异和悲哀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明确: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3、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出下文。 

      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㈡、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明确: 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明确:我:不许放   毁风筝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明确: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 “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明确: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5、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 

          明确: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6、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明确:①、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

      ②、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

      7、讨论第四段的记叙要素:

      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展开余文
      人物:“我”和弟弟             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折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我”得到完全地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㈢1、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明确: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4、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5、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6、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那“我”的心轻松了吗?(没有)  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明确:“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7、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㈣2.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三、理解主旨:

      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小结: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四、布置练习: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风    筝

      现象:撕风筝

      本质:封建礼教的迫害

      情感:沉重   悲哀    厌恶

            向往   憧憬    追求

       

李建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风筝》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山中避雨》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 (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