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2618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老山界》活动导学单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学习重点:
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课前预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 ) 矗( )立 péng pài( )( ) 蜷( )曲 jǔ jué( )( ) 呜咽( ) 酣( )然入梦 落( )得很远
二、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顶着天啦! ( )
2、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
三、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课堂活动:
活动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并概括红军的相应活动,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活动
2.以上表理出文章层次思路,想想这是什么记叙顺序?作者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活动二、深入探究
再读课文,找出老山界难走,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想想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活动三、精读品析
体会文章精彩描写
精读23段,思考、讨论:
1、试着用四个字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我们见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
拓展延伸
.既然文章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那么再写与瑶民攀谈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冲淡主旨了?
反馈练习:
(一)分析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不准:________________。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问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观”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二段景物描写,填写下列内容。
观察点:________________
观察角度:先________后________
5.这两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是( )
A.使人们对登山奇观留下深刻的印象。
B.使人们对行军队伍拉得很长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使人们对红军不怕山高路险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D.使人们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势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爱勇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老山界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 (人教版九年级)
下一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