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54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文言文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
 2010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考试说明:对这些句式特点和词类用法的考查,一般放在句子的理解和翻译中进行。

一、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概述: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置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析】“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见梁惠王》)

〖例〗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张衡传》)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何”“安”“奚”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析】“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例〗沛公安在?(《鸿门宴》)

〖例〗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析】“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唯吾马首是瞻。(《冯琬贞》)

(二)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2、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马说》)

     3、中心语+之+定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四)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例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例3〗“覆之以掌” (《促织》)

【析】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例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例5〗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见梁惠王》)

二、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陈涉世家》)

    〖例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有时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用“者”表判断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展开全文阅读
〖例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2〗包拯者,庐州人。

    4、用“……者也”表判断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用“为”表判断

    〖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乃”表判断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析】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例如:

①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②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三、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1、用“为”表被动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天下人嘲笑)(《过秦论》)

    2、用“被”表被动

     〖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屈原列传》)

〖例〗“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3、用“见”表被动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例1〗“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张溥《五人墓碑记》)

〖例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5、用“见……于……”表被动。

〖例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7、用“为……所……”表被动。

〖例〗“(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析】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又如:“兵搓地削。”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此处的“见”有指代作用,译为“我”。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省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一般不充当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一)主语的省略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例〗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例〗(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二)谓语的省略

    〖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三)宾语的省略

    〖例〗民说之,使(之)王天下……

〖例〗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介词的省略

〖例〗欲亡(于)赵走(于)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孙一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文言文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雨霖铃》讲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二)
下一篇: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主题征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