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044  
标签: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议论文教学应注意逻辑知识培养 (人教版高二 教学论文)
河南省新密一高   丁伟奇

关键词;议论文  逻辑思维   培养

作文教学改革使得我们过分强调学生感受,怎么想就怎么写,矫枉过正,势必要走极端。以前我们在写作中不自觉地倾向于程式化,导致学生作文千人一面,而现在学生作文更多的出现了四不象,文体不明而且思路混乱,点评作文时,有的学生还振振有词,说自己是新概念作文逻辑思维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而缺乏逻辑思维的论说文就会给人隔靴搔痒之感。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时将抽象的逻辑关系讲解给学生呢?

    首先,可以介绍一些渗透逻辑关系的趣闻逸事,让学生对逻辑知识产生兴趣。比如:  -     

有人向楚怀王敬献了一种长生不老药,传达官捧着药走向楚王。一位侍卫随口问道:"可以吃吗?"传达官回答道:"可以吃"。侍卫一把抢过药来吞下肚去。楚王大怒,命将其处死。侍卫申辩道:"我吃那药时明明问过传达官"可以吃吗",他说"可以吃"我才吃的。因此,罪不在我而在传达官。况且,别人献的是不死之药,我吃了药而被处死,这药岂不是成了送死之药?大王处死我这个无罪之人,只能证明献药人欺骗了您。"楚王只好赦免了他。 

这个故事中的侍卫就很讲究说话的逻辑性,他既开脱了罪责,又巧妙地劝说了楚王:世上没有长生药。说话水平高的人讲起话来都很有逻辑性,但有时说话者却故意违反逻辑要求而造成某种特殊的言辞效果,以更好地达到说话的目的。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言辞来表达,同一个言辞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说话水平高的人总能处理好概念与言辞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些关系创造出不同的说话效果。如:               

阿凡提开了个理发店,可阿訇每次来理发都不给钱。这天,阿訇又来了。阿凡提在给他刮脸时问道:"胡子要不要?"阿訇回答说:"要!"阿凡提一刀将他的胡子割下来递给他:"要就拿去吧!"阿訇大怒,阿凡提说:"不是你自己说要"吗?"阿訇气得干瞪眼。这时,阿凡提又问他:"眉毛要不要?"阿訇赶紧说:"不要!不要!"阿凡提飕飕两刀刮下阿訇的眉毛,顺手扔到地上。阿訇气得要死,可又没办法。从此再也不敢上阿凡提的理发店了。

其次,注意让学生利用语文读本等阅读材料搜集此类故事并作分析。如:

三国时期孔融善辩的故事,陈韪讥讽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真是语出惊四座。

第三,对事物或论题进行辩证逻辑思维的分析。

    第四,写议论文时必须注意行文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五,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等词语,一个短短的600—700字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样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高考曾有“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题,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主体论述这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的结尾段收束: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黑,但也并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

一言以蔽之,披文入理,纲举目张。要想写好议论文,逻辑知识不可少。

作文讲评——议论文写作要讲求逻辑

 

这次作文,多数同学选择议论文。但在议论文写作中,出现不注意逻辑的一些问题。下面概括出五个方面的问题。(以下楷体字是学生作文中的原文)

(一)前后矛盾

1、人生其实也是一条取经之路,风霜雨雪,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不移,一定(能)赢得成功。

但是,永远一往无前真的可以吗?其实,人生也需要转向。

▲这样写,后一段话就否定了前一段话,等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如果一篇文章,既谈要坚定不移,又谈要随机应变,平分秋色,是不可以的。这就是多中心论,而且这两个观点还互相干扰,互相矛盾。那么你就要突出其中一个观点,另一个观点只作为陪衬,作为铺垫,作为辩证分析、深入论述的材料。你在论述其中一个观点的时候,就不能把话说得过死,要留有回旋的余地。

比如:人生在很多情况下,都要靠执著的态度和坚定不移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但是由于客观情势的复杂多变,在客观条件变得不利于既定目标时,就要审时度势,作出新的抉择。这不是怯懦,而是一种明智。许多企业家都是深谙此道的。因为商品经济竞争激烈,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商家必须根据新的情况作出判断,调整和改变原有的策略,适时地淘汰旧的产品和设计,推出新的品牌。

2、要想达到理想,我们须“直行”,永不退缩;要想达到理想,我们须“转向”,学会转弯。

▲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之间,没有一点过渡。根本不知道作者要强调什么,读了这样的文段,读者无所适从。

(二)逻辑层次不当

1、材料讲的是三只蚂蚁的故事。第一只蚂蚁奉行的是“直行”,第二只是“绕弯”,第三只选择“转向”。讲蚂蚁是为了引申出人生道理,讲蚂蚁是手段,讲人才是目的。因此按照正常逻辑,应该先讲蚂蚁,再讲人类,后者才是重点,不能颠倒。可是有个同学以“坚持不懈”为中心,讲了古代的勾践,当代中国试验原子弹的事例,用成功的例子来论证“坚持不懈”的道理。讲了这些之后,文笔一转,谈起蚂蚁来了:“我们再观其三蚁,这三只蚂蚁最后都顺利地通过了这条路,但真正值得表扬的还是攀岩而上的蚂蚁。”当然最后还有一个结论。这样安排结构就不符合议论文一般的正常的逻辑顺序。


展开全文阅读
2、逻辑层次第二个问题是将毫无关联、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物、两个事例放在一起,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事例的组合应该有相同的性质,比如科学家与科学家放在一起,当代楷模放在一起,应该能够从这些并列在一起的若干事例中归纳出一个相同的道理,并让这些事例相互补充,使它们相得益彰。但是有一个同学却将高尔基和武则天放在一起。这样两个中外历史上身份、个性、形象、时代差别极大的人物放在一起,使人感到滑稽。文章是这样写的:

高尔基,他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写作,但他坚信自己(的)理念,不断地在实践中走向成功的彼岸,所以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武则天,每做一件事从不动摇,不因臣子们议论而妥协,因为她相信自己的智慧,更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不在众人面前放弃自己的立场,不做倒伏的墙头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作者的意图是强调实践,高尔基的写作当然也是实践,武则天的治国当然也是实践,但是他们的处境、遭遇是何等的不同,把这样两个人物放在一起,你总得安排一个过渡吧。平时我们聊天,也很难从高尔基一下子跳到武则天,总得有一个思维的轨迹。比如在中间加上这样的话:“一个作家是这样,一个政治家也是这样。”效果就好一些了。

(三)观点或事实可疑,不能使人信服

1、有人在成功就差一点(时)跌倒在地,但并未从此就一蹶不振,而是勇敢地爬了起来,因为他相信自己,认为成功不仅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自己得到了失败的教训,同样取得了成功。

▲这段话不合逻辑,在成功只差一步之时跌倒了就意味着失败,哪里还能取得成功呢?前人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比如高中读了三年成绩都不错,但最后考试考砸了,能说他成功吗?体操运动员最后一个动作失误,田径运动员面临终点时跌倒在地,举重运动员就要将哑铃举过头顶时失手了,足球运动员在决定冠亚军的最后一个球没有射进球门,以上种种,何成功之有?议论文进行论证时不能罔顾事实。

2、任意将后果推向极端,将一切错误妖魔化,混淆思想意识和道德、法律的界限,动辄使用耸人听闻的贬义词。这种批评的炮弹看似厉害,却毫无杀伤力。

如:面对困难,有的人在遭遇一次挫折后,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有的人想通过捷径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到头来,只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一般地说,“想走捷径”未必就是错误的思想,即使是错误的,也只是思想方法上的错误,与道德、法律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一定就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3、信口开河,强词夺理,连“抬杠”都不如,抬杠还得要点理由,哪怕是歪理,有的同学连歪理都没有。如:

从上则寓言(按此指自引寓言)可以看出,蜜蜂所追求的是光明,应(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光明才能给它们带来幸福,则(而)黑暗会带来死亡。

难道光明就有那么好吗?它是否能够毁灭你的一切。其实不然,光明与黑暗是相等的,没有光明那(哪)来的黑暗,没有黑暗那(哪)来的光明。

▲作者把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混为一谈,否定事物性质的确定性,否定一切事物的差别,按此逻辑,一切真理都不复存在,一切事物的界线都荡然无存。比如吃饱了比饿肚子好,他就会说,难道吃饱了好吗?其实不然,只有肚子饿才会去吃饱,没有饿哪来的饱?还是饿肚子好。比如党中央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他就会说,难道文革就不好吗?没有文革,哪来的改革开放呢?比如说数学老师说,二加二等于四,他会说,难道不能等于五吗?没有四哪来的五呢?经过这样的议论,就成了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了。

这位同学还要大放厥词:

(大意)人们对待死亡,都希望死后能进天堂,哎,天堂多么枯燥,人太多了,太拥挤了,如果要我选择,我就选择地狱,地狱太好了,没有压抑,人们像兄弟般讲义气,简直叫人陶醉,真希望我死后进十八层地狱,如果十九层地狱造好了,我也要进去。常言说得好,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呢?

▲这样的话,我都懒得批评了。你从哪里知道地狱有那么多好处呢?你干脆到非洲当难民得了。

4、有一个同学观点是“另辟蹊径”,题目也是这四个字。他举了一个什么例子呢?他说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又不能眼看着国家灭亡,于是他选择了跳汨罗江。他说屈原的死告诉我们,做人也要另辟蹊径,屈原就是在人格上另辟蹊径。屈原这样一个悲剧,被他说成“另辟蹊径”,是不是太残忍了一点?“另辟蹊径”的意思是:比喻另外创造一种新的风格,或另外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另辟蹊径应当是一条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怎么是为了实现死亡呢?如此说来,老舍在“文革”中跳太平湖也是一种“另辟蹊径”了。

(四)举例虽多,但角度单一,不能多角度多层次论证。这种情况较多,例子也太繁杂,从略。

(五)滥用排比和比喻,理据不足,经不起推敲。

1、执著是苦待成功者越过寒冬的暖被,执著是成功者再越高山的阶梯,执著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行囊。

▲这三个比喻并不贴切,不能体现被比喻事物——“执著”的特点。“暖被”好像是说,执著能给予在通向成功道路上的人遇到困苦磨难时的安慰,这应当不是执著的功能,而是鼓励、欣赏等才具有的功能。如果说在迈向成功的旅途中遇到艰难险阻,发扬执著精神,那就要继续在寒风凛冽的环境下前行,而不能躲进温暖的被窝。

第三个比喻有点道理,但一个人取得了一个成功,还要发起第二次冲锋,这里最关键的恐怕还不是执著,而是目光远大,有宏伟的抱负,不要抱残守缺,不要自满自足。

2、理想是航船的风帆,给我们远航的动力;理想是醒目的指向标,指示我们前进的方向;理想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充满了渴(望);理想是快乐的源泉,理想是生活的元素,理想是人生的所需。

▲一连用了好几个比喻,最后一个实在说不下去了,才用“人生的所需”来敷衍。作者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不清楚。如果说“航船的风帆”“指向标”(风向标)多少有点道理,那么“温馨的港湾”“快乐的源泉”“生活的元素”就是无的放矢了。将温馨的港湾去比友谊、爱情、父母的呵护等等这些人性化的东西才是恰切的。我们的前贤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往往要放弃或者说是牺牲个人的快乐,而那些胸无大志、没有人生忧患的人,倒是常常沉浸在物质享受的安乐窝中。虽然我们不提倡苦行僧,但为了理想,总得付出加倍的努力,牺牲一部分安逸和享受。鲁迅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这工作大概不会比喝咖啡更舒适。最后一个“生活的元素”就更不知所云了。(2006/9/24)

【附作文题】

一只蚂蚁来到石头下,它急急忙忙地往上攀爬。这块石头对它来说实在太陡峭了,蚂蚁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于是再爬,便又再掉,爬而又掉,掉而又爬,但终于爬过了那块石头;另一只蚂蚁则不然,它绕过石头,走向了它的目的地;第三只蚂蚁到来,望石而转,也找到了丰厚的食源。

生活犹如蚂蚁前行,有时需要直行,抱定理想,执著求索;有时需要转向,变通处之,量力而行;有时则需要迷途知返,另避蹊径。但无论怎样都是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丁伟奇

标签: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议论文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想北平》导学案
下一篇:2012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