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2034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三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三导学案设计
2012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材篇目
《将进酒》《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
单元目标
1.背诵并默写相关的名言名句。
2.复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
重点难点
1.复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鉴赏方法。
2.复习分析古诗炼字炼句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字音
薜荔bì停滞zhì鹧鸪zhè gū
欢谑xuè玉箸zhù慰藉jiè
罗衾qīn将进酒qiāng呼儿将出jiāng
露水lù锋芒毕露lù雕栏玉砌qì
沏茶qī症结zhēng疑难杂症zhèng
押解jiè解元jiè浑身解数xiè
奔流bēn 投奔bèn人才济济jǐ
救济jì跌宕dàng箜篌kōng hóu
沽取gū阴霾mái钟鼓馔玉zhuàn
撰稿zhuàn渔樵qiáo凄怆chuàng
脓疮chuāng金樽zūn虞美人yú
旌旆pèi逶迤wēi yí乱飐zhǎn
宵旰gàn滂沱pāng絷四马zhí
躐余行liè消溽暑rù芙蓉浦pǔ
天时怼duì塞草腓féi错毂gǔ
二、词语
1将进酒
2人生得意须尽欢
3会须一饮三百杯
4请君为我倾耳听
5钟鼓馔玉
6径须沽取
7斗酒十千恣欢谑
8岁暮阴阳催短景
9雪霁寒宵
10人事音书漫寂寥
11吴丝蜀桐张高秋
12李凭中国弹箜篌
13石破天惊逗秋雨
14春花秋月何时了
15只是朱颜改
16不堪回首
17春意阑珊
18侵晓窥檐语
19干宿雨
20操吴戈兮被犀甲
21凌余阵兮躐余行
22天时怼兮威灵怒
23严杀尽兮又以武
24首身离兮心不惩
25诚既勇兮又以武
26男儿本自重横行
27旌旆逶迤碣石间
28胡骑凭陵杂风雨
29死节从来岂顾勋
30惊风乱飐芙蓉水
三、名言名句
1.解释下面的句子。
(1)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2)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2. 默写
(1)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 ,莫使金樽空对月。 ,千金散尽还复来。
(3)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
(4) ,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 。
(5) ,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6)梦入神山教神妪, 。 ,露脚斜飞湿寒兔。
(7)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
(8) ,水面清圆, 。
展开全文阅读
(9)五月渔郎相忆否? , 。
(10) ,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 。
(11)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12)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 。
(13) ,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14) , 。罗衾不耐五更寒。
四、素材集成
1.素材: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应用提示: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适用话题:珍惜时间、人生。
2素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应用提示:此句若用昂扬之气读来,则朗朗豁达,无需深思气势已泄漏内涵。生而为人,必有用武之地,何必在乎一时的不快,相信自己,总会有闪光点。此句若用遇挫之后的沉郁之气读来,又能体会到诗人“赐金放还”后的愤愤不平和对将来的愿景。适用话题:自信、乐观。
3.素材: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
应用提示:“那些荣华富贵,有什么值得苦苦追求的呢?”诗人在酒宴上一吐胸中块垒,他鄙弃结党营私,他憎恨排斥贤能,他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活脱脱一个淡泊名利、看透世俗的“离经叛道者”。适用话题:淡泊、人生追求、价值。
4.素材:野哭千家闻战伐。(《阁夜》)
应用提示:战争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痛苦,它使得人们妻离子散,身体残废,心灵受挫,精神被摧毁。所以不论哪朝哪代,人们都应当互相沟通,互相谅解,避免矛盾冲突甚至是战争的爆发。如果人人坦诚相待,真挚处事,宽容谅解,用慈悲的心去对待一切生命,相信这个世界不会再有“野哭千家闻战伐”的事情发生。适用话题:和平、和谐。
5.素材: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
应用提示: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要让稍纵即逝的时间把它轻易带走。南唐后主李煜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创造一个盛世,但是作为皇帝的他却迷醉于吟诗作词,以致完全不理朝政。后来后主亡国被俘,写下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诗句。这难道不是在诉说自己的悔恨吗?珍惜现在,不要让自己有任何遗憾。适用话题:珍惜现在,珍惜拥有。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
【考点解读】
古代诗歌的音韵、意境往往离不开遣词造句的工夫,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点。考查方式有,①考手法,如“××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一词在诗中有何作用?”②考字词,如“XX联有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并简要赏析”。③考查一句的赏析。
【温馨提示】
任何字词的赏析,都离不开具体的句子,离不开诗歌的主旨。
1.考词语赏析:从字面意思分析;结合诗句、表现手法分析;结合感情分析。简称“词义-句意-文意”。
2.考句子赏析:一是解释句意;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三是突出全诗感情。
【考题例析】
(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答案及解析
(1)【参考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考查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解析】炼字类答案要有以下几部分: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侧重从表达效果角度来分析,解答时要联系语境。
(2)【参考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的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考查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关键句)。
【解析】鉴赏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骤晴”、“又绿”,深挖其内涵和效果。
(3)【参考答案】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考查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思路。
【解析】这是道开放性试题,可以肯定,可以否定,考生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就行。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牧童眼中农村夏日骤雨之壮观景象,富有生活情趣。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河北滩。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本诗语言风格不事雕凿。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展开余文
【定点训练】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鬓云欲度香腮雪度:揣度
B人事音书漫寂寥漫:徒然,白白地
C岁暮阴阳催短景景:景物
D首身离兮心不惩惩:惩罚
2.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将进酒,杯莫停呼儿将出换美酒
B与君歌一曲与尔同销万古愁
C烹羊宰牛且为乐请君为我倾耳听
D会须一饮三百杯径须沽取对君酌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1)人生得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还复来。
(2) ,夷歌数处起渔樵。 ,人事音书漫寂寥。
(3)女娲炼石补天处, 。 ,老鱼跳波瘦蛟舞。
(4)叶上初阳干宿雨, 。
(5)战士军前半死生, 。问君能有几多愁? 。
(6) ,终刚强兮不可凌。 ,魂魄毅兮为鬼雄。
(7)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
二、阅读鉴赏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请分析第二句中两个“自”的作用。
(2)后两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请简要分析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的作用。
(2)从全诗来看,运用的最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此词是作者晚年流寓越中的作品;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赏析“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二句。
(2)有人说本词的上片写喜,下片写悲,意思不连贯,你怎么看?
三、扩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10.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展开余文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C“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D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E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11. 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2.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13.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参考答案
【积累应用】
二、1.请2应当3应当4替,给5美好的饮食6买7放纵、无拘束8日光9雪止10交游;徒然、白白地11演奏12国中,国都长安之中13引14了结,终止15红颜,少女的代称,这是指南唐旧日的宫女16能够,可以17将尽,衰落18渐近19晒干20持;通“披”21侵犯;践踏22怨恨23壮烈地战死24悔恨25诚然,确实26纵横驰骋,无所阻挡27蜿蜒不绝的样子28恃势欺凌29为国捐躯的志节30吹动
三、2.(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
(3)钟鼓馔玉不足贵惟有饮者留其名
(4)岁暮阴阳催短景三峡星河影动摇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6)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
(7)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叶上初阳干宿雨一一风荷举
(9)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0)出不入兮往不反首身离兮心不惩
(1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2)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3)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1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定点训练】
一、基础过关
1.B(A.纷披;C.影、日光;D.悔恨)
2.D(A①请;②拿;B.①为,②跟;C.①作为,②给、替;D.应当)
3.(1)被—披,(2)材—才,(3)销—消
4.(1)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2)野哭千家闻战伐卧龙跃马终黄土
(3)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4)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5)美人帐下犹歌舞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诚既勇兮又以武身既死兮神以灵
(7)别时容易见时难
二、阅读鉴赏
5.(1)白云舒展自如,泉水从容自得;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了云水的自由自在;这里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逍遥闲适的感情。
(2)问清清的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表达了诗人钟情闲适恬淡(或清静闲雅),不愿看到社会波浪烦扰的思想情感(或随遇而安,出世归隐)。
6.(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7.(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丝丝、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8.(1)“无主”二字暗示出村民在战乱中已阒无一人,“茫茫”二字说明田园荒芜。两个词大力渲染烘托了淮河两岸的村庄战后的惨败凄凉景象。
(2)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将淮河两岸的村庄过去的富庶兴旺与现在的残破冷寂相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无比愤恨。
9.(1)这是对前句“醉”字的描写:熏香燃尽,香气消散,说明已过了很长时间,但作者还未醒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说明思乡之强烈。(大意对即可)
(2)词的上下片关系非常密切:春风送暖,本该欣喜,但节候的变化,却触动词人的思乡之情,让词人想到山河破碎,有家难归;上片之喜衬托下片之悲,把主题表现得更突出(大意对即可)
三、扩展阅读
10.BC(B“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C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
11.B(思路分析: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而不是说明“意境创造的资源丰富多样”。D是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2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13.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三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三导学案设计
2012年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劝学》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下一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12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