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179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读懂散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
 学习目标:

1.通过抓结构标志、勾联、压缩等方法能够自主概括段落大意;

2.通过关注标题、整合段落层次等方式,会把握行文脉络,明确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学、测、讲、练

教学过程:

一、品读散文

(一)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⑴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⑵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⑶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⑷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⑸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⑹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⑺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⑻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⑼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⑽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⑾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⑿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⒀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⒁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⒂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⒃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⒄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天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原文最初发表于2006年10月20日的《广州日报》

[赏析]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最初刊于《广州日报》,后转载于《读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品以诗化的语言、独特的物象,给全文营造出了凄婉、明丽的意境,写出了如叶归根的游子对如叶落地的已逝母亲的无尽思念,写出了游子长年在外飘泊追求自己的事业而未能很好眷顾母亲的愧疚。感情真挚、缠绵、含蓄、深沉,读来足可使人黯然下泪。

诗的语言,使人百读不厌

与其说这是一篇散文,不如说这是一首诗,因为文章全篇所使用的诗的语言,徘徊文中,上下俯仰之间,我们感到的是诗的真趣味。

1) 诗歌语言富有哲理,充满辩证意味,启人深思。

 例: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

2)诗歌语言富有浪漫色彩,能撩拨起读者美好的遐思。

例: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3) 诗歌语言注重细节的典型性,很易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例:

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4) 诗歌语言新颖奇特,足以振奋人的精神。

例:

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

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

每天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展开全文阅读
1.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意思对即可)

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答案: 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抒写了对母亲深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遗憾。(意思对即可)

 3.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二) 07江苏高考卷

麦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你读的本文来自张广祥的原创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总体解说】 选文《麦天》刊于2006年7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雷抒雁,陕西人。当代诗人、作家。先后出版诗集《小草在歌唱》等十多部和散文集《悬肠草》等六部。曾多次获得文学创作奖,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节选后的《麦天》约1200字,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洋溢着一种丰收劳作的喜悦和亲人家庭的和乐,语言鲜活生动。所设题目,较去年切入角度小巧,设问清晰。试题更突出了对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分析和欣赏。比较清楚地体现了新课程对文学作品学习的要求,这对2008年的复习和应考应当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割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了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解说:第一问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层级为C级。答题要抓住“变化”一词在文中进行筛选归纳;第二问则考查学生对这些“变化”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主要为C级,也涉及E级。解答时要联系全文主旨作答。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解说: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级。解答时要尽可能答全要点,不能遗漏。

16.“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的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解说:本题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所谓结构上的作用,无非有过渡、铺垫、照应、统摄全文、总结上文等几方面。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作仔细考虑。

17.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分)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解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级。解答时,须根据上下文来理解与分析。二、出示江苏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均分、得分率。(最好换成江苏某年的散文得分统计)

08江苏高考文学作品阅读(20分)

12题(分值4分)实际得分:1.99分     49.75%

13题(分值4分)实际得分:2.82分     70.5 %

14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24分     37.33%

15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89分     48.17%

合计:9.94分  49.7%

09江苏高考文学作品阅读(23分)

11题(分值5分)实际得分:2.8分     56%

12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6分     43.3 %

13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9分     48.3%

14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8分     46.7%

合计:11.1分   48.3%



展开余文说明:读不懂是普遍现象,根本问题

三、方法:(从学生的阅读经验中概括几种方法)

1.从散文行文的固有规律去把握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散”,但“散”中有规律可寻。那就是一切材料,哪怕是插入,引用插叙,描写景物,旁涉其他人事,回忆等等都指向一个方向:中心。例:

例 07福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4段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夕阳老去西风渐紧叶子下落以及叶落时自己的乐观心态。5—16段是第二部分,写游子回到故乡,母亲已逝,心中充满内疚和种种痛伤。最后的17段是第三部分,回应开头,想像母亲并没有死去,只是像一只疲倦的蝴蝶睡着了。

第1、2段写“夕阳老去,西风渐紧”,叶落了,秋天来了,人也多愁了。这是一般人常有的悲秋情绪。但作者在第三段便将这种伤感情绪陡地扫去了:“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给文章着上了乐观快乐的情调。紧接着在第3、4段,作者又将这种乐观快乐的情调进一步推向高潮,将人的心绪引入明丽美好的境地:“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作者这样写,实际上已注入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独特的哲学思考。从广义的角度看,叶落并不可悲,它是一种美好,死是一种身心困倦后的暂时安睡。

第5段,作者将自己的归乡与叶落联系起来思考,“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自己现在回归故乡,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故乡的老树、炊烟、山崖、白羊、屋檐、冰凌、红辣椒,看到了为“我”讨来一生盛宴始终深爱着“我”的母亲。由母亲为儿奉献的情景,“我”开始了反省,“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长期远离故乡,只是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事业,而未从心灵深处想一想母亲,忘记了对母亲施予关爱。

想到此,我决定回去,去看看母亲,可是母亲已如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再也没有醒来。此时此刻,“我”心里了无限感叹,“我”感叹“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母亲已走了路,永远不会回来了,“我”现在唯一能够做的是什么?只是幻想,“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我要常回家看看。

然而一切都不能了,母亲真的已走了,现在天冷了,叶子落了,在缓缓凝固。周身充满了寒冷。“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现在大风一直在刮,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我”失去母亲的保护,“我”感到没有了依靠,生活得不踏实不自在。要是母亲还在那该多好!母亲健在的时日,我没有强烈地充分地意识到母爱,现在当失去母亲之后,我才觉出母爱宝贵和重要。

母亲是真的走了路了,可是母亲,你怎么能走呢?“我”深深地想着你啊,念着你,你不会走的。你是那一只疲倦的蝴蝶,只是暂时离去,你像那蝴蝶正静静地收拢着自己一生的美丽。当蝴蝶重新振翅飞回来时,你就回来了!“我”在幻想着,母亲,你不会舍儿而去的,当你精神饱满时,定会回到老屋的。作者这样结尾,给读者带来了希望。

中心: 写出了如叶归根的游子对如叶落地的已逝母亲的无尽思念,写出了游子长年在外飘泊追求自己的事业而未能很好眷顾母亲的愧疚。

2.关注标题

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1)教材中散文的标题:《我的四季》,《江南的冬景》,《想北平》,《金岳霖先生》。

(2)福建《吟风》,天津的《敦煌》,湖北的《雾》,湖南的《谈静》,安徽的《我与地坛》---直接明确了写作的对象。如果文章写到了与此无关的内容,那就要考虑它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就要捉摸作者为什么要写其他的内容?

(3)辽宁《雨韵》,全国1《阳关古道苍凉美》,北京《碧云寺的秋天》,四川《我爱水》,南通调研《寒冷的味道》,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文题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更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及模糊的主旨

文题,应如美女的电眼一样,具有勾心的奇效,使人一见,不敢弃去。这篇散文的题目,就有这样一种夺人眼目的光辉,读者见之,心喜若狂。“落叶”这一物象,从全文来看,是比喻母亲的离世,这很平常,可是后边紧跟出来一个“蝴蝶”,其效果就不一样了。“落叶”本是无生命了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很易联想到“死”、“凋零”、“愁惨”这些字眼,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与“蝴蝶”联系起来的,“蝴蝶”是什么?色彩鲜丽,在阳光里翩翩起舞,这姿态多么美好,这多么富有朝气,这是鲜活的生命。“落叶”与“蝴蝶”一死一活,一冷一热,这怎么能联系上呢?而作者偏偏联系上了,这是一奇。当然,题目如果仅仅说“落叶是蝴蝶”,这题目,会显得非常呆板,这样的命题,好比一个漂亮的美女被人挖去了眼睛一样,瞧第一眼便倒人胃口了,谁愿意再去瞧上第二眼呢?文题真正特别神奇的是作者在“蝴蝶”二字前加上了“疲倦的”三个修饰语。“落叶”与“疲倦的蝴蝶”联系起来,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就飞起来了,可以说如天空陡现的一道彩虹,让人定足静赏了。为什么有了“疲倦的蝴蝶”这样的字眼之后,文题就会飞起来了呢?“疲倦的蝴蝶”本身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这只蝴蝶,只是飞累了,只是飞疲倦了,它只是暂时在这儿停歇一会儿,一旦养足精神,便会振翅舞于草间。这是生命的暂时休整,而不是生命的死亡。“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这个题目,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母亲现在并不是真的死去了,而是一时劳动倦了,等到她老人家气色好了之后,她一定会重新振着起来。母亲并没离开我们,她只是一时睡去了。这样的意境,创造了一种美好,给读者带来希望,带来慰安!这个题目,与台湾作家陈启佑曾写过的一篇小说《永远的蝴蝶》,有着同样的魅力,甚至可以说,这个题目比《永远的蝴蝶》还要耐人寻味。

—— 精彩的文题,令人拍案叫绝

3.梳理行文脉络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具体步骤方法:

第一步:化整为零,概括段意。(必须标画,或写出来)

语段结构分析:任何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小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小结。

具体方法:找每一段落的“关键句”或“中心词”;中心句(起始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指代词。

高考题示例:(《麦天》07江苏)

学生研读文本,概括归纳;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

麦天,要到了。

麦天,是农人的苦日子:

许多年许多代以前……农人忙碌辛苦,艰难的日月

(现在)农家的节日(麦天)开始了。

女看娘:先前……如今……村子通了公路……。男人守在家做麦收前的杂事……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麦天,累人的日子。(而)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做饭上“硬料”。

麦天过去了。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第二步:段落整合,切分行文层次(准确把握层次间关系,从而把握行文脉络)

全文层次分析: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任何一篇文章,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大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二段,交代写作的由头;中间(写了哪些内容——散文的“形”);结尾(篇末点睛、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散文的神)。

分析全文层次,可根据概括出的段意和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结构大致一致并反复出现的标志性句子或词语句子,来加以整合。

第三步:全局兼顾,明确文章主旨(在前面三种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推敲后面的抒情或议论)

四、当堂训练(08重庆卷)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展开余文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案】14.一根银白的头发让“我”发现了生命的衰老,惊叹时间和岁月的流逝。

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案】15.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青少年时代有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成年以后由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

16.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16.挂钟里的时间每时每刻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手表里的时间鬼鬼祟祟地行走;项链坠、台历、玩具、电脑和手提电话的时间匆匆地行走;头发里的时间悄悄地行走;生命里的时间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人和时间相依相偎着行走,并引领人走到地老天荒。

17.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6分)

【答案】17.观点:时间是永恒的,它支配着人的生活。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是长久的。态度:对时间行走的坦然和理智。

五、小结: 

一.强化文体意识---把握基本行文思路

二.关注“标题”----写什么(明确写作对象,或作者的感情倾向)

三.理清“思路”----怎样写(内容的层次安排)

四.归纳“主旨”----为何写(写作的目的、意义) 

爱读散文,是习惯。散文让你走近大千世界,伴随风霜雨雪、丽日蓝天,去探寻自然更替的奥秘,触摸历史变迁的血脉;或是透过多彩人生、跌宕命运,去倾听心灵咏叹的旋律,感知生活哲理的寓意。读散文,尤其是那些沁人心脾的美文,总有一种兴奋,似喝过香浓的咖啡,让思绪如春风中鼓荡的柳絮,欢快而尽兴地飞舞;有时,那些文字带给你的则是几多沉吟,似品茗微涩的苦茶,让情感如湖泊里泛起的涟漪,踟躇而无言地游弋。

 

于海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读懂散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用哲学原理写作文4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
下一篇:散文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类试题探究(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