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51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众人拾材火焰高——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备课的思考(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新课标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人”,语文教学也就必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备课应该有所改变,笔者以为: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备课活动中来,在备课活动中采用“双角色备课模式”。本文将就实行“双角色备课模式”的原因、意义、一般程序和指导原则进行细致的分析,力求大家对这种备课模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目标   单角色备课模式    双角色备课模式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我们的备课、教授、考试、评价都是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开展的。每个社会都有每一时代关于人的理想模式以及与这种模式相适应的培养机制。传统的教育主要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所以传统的教学就以知识为本位,把知识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而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传统的教学也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没有权力干涉,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和服从;传统的教学还以教案为本位,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案设定的任务完成了,教学目标就达到了。这种教学,是一种封闭式的、单向的、片面的教学。

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案就是教师意志的体现。传统的备课模式(姑且称之为:“单角色备课模式”)或者是集体备课,凝聚多位教师的智慧;或者是单独备课,成一家之言。但无论是哪一种备课方式,教案都只是体现教育者的思想和态度。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则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者根据备课所形成的教育意志。授课成为了导演(老师)按照编剧(老师)编写的剧本(教案)让演员(学生是配角,老师是主角)排演的舞台剧,即使是一个善于启发学生的老师,也无非是给予了学生一点可怜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备课时,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学生基础水平、兴趣特长、心理特点一知半解,在设计教案时往往是主观揣测,想当然地设计。甚至一些老师担心自己的水平有限或怕在学生面前出丑,设计教学的时候就尽量的减少学生在教学时表现的机会。按照这样的教案教学,自然难以给学生足够的锻炼能力的机会,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然也就打了折扣,“人”这个字也就写的不成样子了。作为教育改革新方向的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下,无论是教师教学的内容还是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比以前丰富得多。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备课模式,教师和学生的任务都会加重,教师的备课质量会下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降低,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会更突出。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高效的完成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教师的备课方式必须改革。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有什么更适合的备课方式呢?本文将就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备课方式的变革,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教育目标发生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必然发生与其相适应的变化。今天的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大要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新课标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人”,语文教学也就必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强调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会更多的强调学生感性知识的积累、学习的过程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的教学也要把握这一方向,因此高中语文的备课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更新调整了。

在实施新课标的大背景下,笔者以为,要想真正实现我们培养“人”的教育目标,高中语文的备课就不能只是教师的专利,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这一环节中来——师生齐备课。

让学生参到老师的备课过程中来,似乎有越俎代庖、挑战老师专业权威的嫌疑。但这种新的备课方式,确有传统备课方式所无法相比的优势。首先,让学生参与到备课过程中来,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肯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可以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使他们能主动认真的预习、听讲,强化其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再次,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了解的会更全面和准确,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会更到位,教学信息会更丰富,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再次,可以使学生与老师有更多的交流,能加深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再次,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一方面可以从学生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教学的灵感,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压力,努力钻研业务,保持教师的权威性。最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有更广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为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中来提供了技术支持。一千多年前的韩愈就已经明言:“是故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不仅是作为受教育者存在,也是可贵的教育资源,为什么不能尽可能的充分利用起来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这是一种双赢的备课模式(姑且称之为:“双角色备课模式”),应当提倡使用。

提倡让学生参与到备课过程中来,并不是要牺牲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权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而是提倡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而且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笔者提倡的备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

双角色备课模式一般程序是:第一步,先由学生预习,将困惑不解的问题上交给教师,教师备出初案,然后根据学生的预习和自己备初案的情况,形成若干项备课任务。备课任务一般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提供课文讲解所需的背景资料——作家介绍、时代背景等;(二)解答课文解读当中的一些问题(既可以是关于主题思想的,也可以是关于结构章法的——尽可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三)提供知识引申的方向和信息,例如不同作家风格的比较、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人物形象的比较、作品的现实意义等等;(四)教学方法的建议:(五)教学手段的提供,学生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类资料(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视频)、工具等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提供。第二步,教师在备课任务形成后,再根据各备课小组的实际情况将任务分派下去,限期完成。第三步,教师将备课的原始资料汇总整理,形成一份正式的完整教案。第四步,在每次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就教案的编写和执行情况展开讨论,进行总结,查找不足,不断完善。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展开全文阅读
透过双角色备课模式一般程序,会发现这种备课模式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搜集信息、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等学习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肯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地位;减少了由教师单角色所带来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做到了教学相长。不过,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利弊。也应当看到双角色备课模式也有自己的缺点,如受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较大,学生语文基础好,学习态度扎实,备课效果就好,反之,则备课质量就不高;双角色备课模式耗时费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投入都比较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才制宜,扬长避短,灵活运用。

双角色模式的备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下列一些原则。

(一)全班参与

这种备课方式,会给学生形成一定的压力,使他们主动地预习,积极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集思广益,往往更全面。因此,备课任务就不能偏重于成绩好或者是表现积极的学生,全班同学都应该参与进来。具体操作方面,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把全班学生根据成绩优差搭配,备课时各组先在小组内讨论预习,然后将各组的初案交给老师,有老师进行汇总取舍。

(二)量力而行

使用这种方式备课,教师不能也不应该将备课任务完全的交由学生负责,自己作“甩手掌柜”。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没有老师丰富的阅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心智也没有发育充分,更何况学生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量力而行的原则。这种备课方式虽然教学效果很好,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如教学进度、教学手段、学生学习状况等)灵活的安排备课方式,不必要求课课都采用双角色模式来备课。另外,在布置备课任务时,也应当根据各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概而言之,既要量师之力而行,又要量生之力而行。

(三)教师积极引导

这种备课方式,学生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需要积极思考钻研。避免不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会认真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恐怕就会敷衍了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点拨释疑,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总之,新课标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人”,就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革新。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求新求优。在备课环节,也就应该采取更灵活,更有效的备课方式,以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力,争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主编 巢宗祺

2004年4月第1版

2.《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余文森 吴刚平

2004年5月第1版

 

陈鹏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众人拾材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中生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障碍心理及调整对策(教学论文)
下一篇: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