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611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能初步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能品读新闻中的语言。 

3、能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学写新闻。 

教学重点、难点 

1、新闻的文体知识。 

2、新闻语言的准确、及时、简明。

教学准备:历史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一、导入新课。  

  1949年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1、请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注意正音反馈。 

   2、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1、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荻(dí)港(di) 锐不可当(dāng)(dang) 溃(kuì)退(kui) 歼(jiān)灭(jian) 要塞(sāi)(sai) 

     2、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⑴  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是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⑵  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 

      ⑴  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⑵  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⑶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www.cn910.net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⑴  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⑵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  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第一句话,既报道了我军之强大(“百万大军”),又点出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第二句话中的“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广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又是对“1000余华里”战线的具体说明。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展开全文阅读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饬椒矫娴囊槁畚我宦砸幌?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宁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7、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采用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结合课后练习第三大题引导学生从①词语含义的差异②语句的感情色彩③简略和确凿说法的不同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区别分析。) 

     8、小结。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⑴  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⑵  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⑶  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几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消息。 

     9、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练习四”《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这篇消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相同: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歌颂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不同:课文从全局上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本文只介绍了西路军某部渡江的情况。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只交待了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进展情况;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对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等内容;本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可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和理解课文详略的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附: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狮突破长江天险,直捣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 简介背景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二、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星宿  阻遏ˆ  聿  企图  逃窜  

3、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  

 ⑴ 找出本新闻六要素(学生可在文中找到)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⑵ 找出本新闻导语、主体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⑶ 课文可分几个层次?各层大意?(讨论完成)  

①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②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③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④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⑤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问题探究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虞亚军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新闻两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抓三维目标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下一篇:从国外语文教学模式看语文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