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6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鄂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科技文阅读指导 教案教学设计(鄂教版高三)
 一.考题类型

湖北省近5年所考科技文如下:2004年《太空行走》、 2005年《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2006年《深海呼吸》、2007年《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2008年《湿地》。

(2008年湖北卷)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时,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威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辣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役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本qlyww.cn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带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6.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6.A解析:“长期”的说法不对,还包括暂时的。】

7.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7.B解析:“提供了所有物资”不对,夸大了程度。】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8.A解析:B项,是“过度”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C项.“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不对。D项,“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不对,是“不尽相同”。】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D解析:A项,“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不对。B项,“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不对。C项,“只要……就能”的说法太绝对。】


展开全文阅读
二.考点解说

自然科学类文章

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概念是它的基石,判断推理是它的框架。阅读理解这类文章,并不以考生已掌握的既有科学知识为基础,关键在于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即读懂自然科学类文章,全面准确的辨别、把握语言信息,从而了解文章介绍对象的主要特点。

阅读方法    这类文章的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面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应逐步养成依据模式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下文,一边自行概括的习惯。

其二,要培养对文段中关键信息点的敏锐感知能力,应特别留心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部分与全体、肯定与否定这类关键之处。阅读中选用勾、画、圈点方式自我提醒,让关键信息牢牢印入脑中。

社会科学类文章

     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这类文章多半是用比较轻松的语言来谈论比较严肃的社会科学的话题 ,从思维类型上讲,主要还是属于逻辑思维为主的文章,但是,与纯自然科学类文章相比,又有一些差异:没有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概念多,叙述的语言相对也略微简短一些,活泼些。 

阅读方法 

一 、整体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明显的,赞成与反对或提倡什么,在文章中是毫不含糊的,它不同于纯自然科学类文章在叙述上的客观与中立,在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时,一定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如: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对论述问题有哪些独到的见解与主张?运用了什么材料? 

二、 梳理出文章的内容结构

     因为社会科学类文章仍然属于文章阅读,阅读的思维类型与自然科学类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注意理清文章内容的组成与结构,分清各个内容要素的主次轻重,以及上下从属关系。也就是要求我们要能够准确地拟制出内容提纲,这样才能够在比较宏观的角度去正确解决试题乃至于选择项中的具体问题。

三、分析文中的材料

    社科文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包括理论。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主张。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解题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通读并勾划——读原文、读题干、读题支。

勾划主要包括原文和题干。就原文而言:要抓重要的、有效的信息,用铅笔标记,勾划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不要忽视是时间概念还是空间概念;是点,还是面;对概念的解释,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句等。敏感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要注意:  

①代词。指代瞻前顾后,“这”“此”“它”,一般在前边,紧贴着代词的就是。“前者”“后者”要找对应。

 ②关联词。  常见的关联词有递进、并列、假设、条件、因果、转折等几大类,阅读时,看到“首先”,要想到“其次”;看到“多项条件”,要找到“惟一条件”;看到“所以”,要寻找原因……高考命题者常常在关联词语的运用方面设置障碍,如把原文的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把因果关系表述成条件关系等。 

③副词。 此类文章在表述科技成果时经常用“已经”“将来”“或许”“可能”“设想”等词语,要分清已成事实或未成事实,弄清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④否定词。   此类文章常用来表否定意义的词有“不”“非”“没有”“否决”“推翻”“拒绝”“无条件”“严禁”“取消”等。其中要注意双重否定表肯定的意思,如果一句话中否定超过三个,先取出两个否定变为肯定,再理解全句的意思。还要弄清一些表否定词语的确切含义,如“绝对”是“无任何条件的、不受限制的”。“无条件”是“无要求限制”。 

⑤表示相反的词语。   注意此类文章一句话中,表达内容上的相反。常用词语如“降低”“缩小”“成反比”“截然相反”“不同于”等。首先要具体理解表相反问语的意义,具体到一句话要仔细分辨词语的细微差别,如果两句话表达的内容不同,要把原句仿写下来,对照主谓宾的区别,如“满月的时候地球两极的气温有所升高,但中纬度地区情况截然相反”。理解“截然相反”可仿写“满月的时候中纬度地区气温有所降低”。 

⑥范围时间介词。是“以前”“以后”,还是“以上” “以下”“以内”等等。

⑦比喻词。 由于此类文章表达意思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常常用比喻修辞手法或词语的比喻义,理解时要找出“本体”,如“‘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借用了美国50年代在全国修建的高速互联公路”一句话中:“信息高速公路”的意思不是“互联的公路”而是“互联的信息网络”。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第二步:比照——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支

就是在做题过程中,在原文找到与题支对应的相关内容,看哪个词被换了,删了,意思变了没有,与题干的意思是否相合。 

其一是要锁定区域比照,与哪有关就在哪里找,这样就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并且比照准确。

其二是在仔细、严谨,特别是在比较时要逐字逐句比较,要咬文嚼字地比照。 

  分析比较必须彻底(求同  求异)

量的方面(形式上): 比较出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

质的方面(内容上): 比较出正确与错误、肯定与否定 

 第三步:分析 

分析文章要点、分析题干题支、分析设题陷阱。具体地说:

1、分析命题者的命题指向。对题干进行分析,这才能够准确地把握题意,做题时才能够有的放矢。在分析题干时要做到抓要点。如“选出正确”“选出错误”“最准确”“原因” “根本原因”“依据”“直接证据”“条件”等。

2、分析命题者的设题陷阱。 

3、分析邻里题目和题支间的相互联系。

相邻题支往往是有联系的有时就是根据同一句设题的,它们或者相互对应或者相互排除,有时往往能够从邻里间得到暗示,使你豁然开朗,或者从邻里间寻求到解题钥匙,因为有时前面某题的题支正确的话,那么后面某题的相同内容题支也就是正确的了,这就叫做“互证”。 

三. 限时练习

2008年科技文阅读 (说明:部分未选作品已做过练习。每文须在20分钟内完成。)

(一)、社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山东卷

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

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展开余文
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名称和标志。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

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6.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

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

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

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

【6.A拉德克利夫的观点确认图腾制度是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不能用来证明最早。】

7.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之前,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

B.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

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

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7.A解析:B还有自然现象。C项是同一个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不重复。D不一定同出于一个祖先。】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

B.摩尔根认为,倘若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氏族组织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用“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可以的。

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8.B解析A“整个……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不对,每一个图腾制度都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C是氏族社会普遍实行的制度,而非“全都”。D“随即”说法不对,图腾制度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组织制度代替。】

 

阚喜华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鄂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科技文阅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渔父》 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下一篇:《动人的北平》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