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337  
标签:教学论文
前方(课文鉴赏)
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 归家”和“ 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第二部分(第2—8段):证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部分围绕“ 前方”写,紧扣题目,着眼于人的精神状况。

      第三部分(第9—11段):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人生的实质。

      第四部分(第12段):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语篇脉络梳理】

      家(乡)→精神家园

      虚实结合(脚下的)路 → 人生的路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第一部分(第1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品味] 以连续两个问句开头,既交代了和“摄影作品”的关系,又引发读者的思考。

      [体会]引出话题:“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第二部分(第2—8段):证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2段:点出本文的文眼,简洁醒目。

      [品味]这个句子单独成段,起强调作用。

      [体会]文章一开始就反弹琵琶:“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3段:从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品味]以我们能在电视上看见的动物大迁徙类比,给人直观的感受。“前方在召唤着它们”紧扣文题。“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 家的意识”指人类心理上要获取的精神上的安慰,“形式”指人类实实在在的躲避风雨的地方。

      [体会]写迁徙的恢弘场面,说明人离家的坚决。

      第4段: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品味]“习性”这个词说明人从很早就有“迁徙远行”的传统。

      [体会]人有了家还要离家,“迁徙”是人的习性。

      笫5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品味]“呐喊”呼应“按捺不住”,说明人们“走出家门”的欲望之盛。

      [体会]外面的世界之所以诱惑人的原因是“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第6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分为两种情况,“ 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品味]用“必须”强调离家的无奈之甚。

      [体会]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无奈原因。

      第7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感。

      [品味]这一段点出“ 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体会]这一段的内容呼应第’ 段“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进而指出“前方”具有诱惑力的原因是其情景具有“不确定性”,“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接下来设想人们“如痴如醉”的表现,生动形象,给人具体的感受。

      第8段:回到摄影作品上来,收束第一部分。这段构思很巧妙;由“ 前方”到“ 路”到交通工具“汽车”,从而完成了从联想回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品味]“破旧而简陋”是现在远游的物质条件,但人们仍然向往“前方”。

      [体会]这一段是过渡和照应的段落。结构上的作用显而易见。

      第二部分围绕“前方”写,紧扣题目,着眼于人的精神状况。

      第三部分(第9—11段),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人生的实质。

      第9段:上承第8段,由“路”入手,着眼于“ 路”与“ 家”和“ 前方”的关系,由日常生活的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品味] “家”指现实的境况,“路”指人们执著的追求,“ 眼前与心中”指人们的意识范围之内,“前方”指人们的无限追求。

      [体会]这里的“家”“路”“眼前与心中”“前方”的含义有了更多的内涵。

      第10段: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品味]用钱钟书、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的类似场景再加以证明,表明作者观点的普遍意义。但是,境遇舒适的人的心情不一定比上述“ 苦旅”中的人好,证明精神上的“苦旅”的普遍意义。反问加强了语气。结尾句由具体的经历上升到人生历程,进一步点明“苦旅”的普遍意义,与本段开头句呼应,论证严密。本段中“旅途”有不同含义,理解其含义的关键词是“人生”,凡与之有联系的“旅途”都指人生历程。“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他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这辆车”指拥挤不堪的生活空间。


展开全文阅读
      [体会]本段以哲理性的观点“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开始,接下来以摄影作品“前方”的场景加以证明;“拥挤不堪”的车,“坑洼不平”的路,车里的人“ 东歪西倒”“ 受着皮肉之苦”,从人的境遇上对“苦旅”作了充分证明。然后重点写画面上的男子。他“ 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的动作,他“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的眼神,从人的精神上对“ 苦旅”作了深刻的诠释。汽车有共同的特点:陈旧、拥挤、经常抛锚。作者写这些汽车是为了说明“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道理。

      第11段: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之中。另一方面,精神家园的无处找寻,更是人生悲剧不可避免的原因。

      [品味]精神家园即“他(崔颢)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走“ 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而非“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前方”是人追求的无休止的归宿,人生旅途是苦旅,一是因为自己的理想总是难以实现,二是因为被家所束缚,家成为一种羁绊和约束。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人无法还家”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是人的主观感受,家中应有温馨和安宁,如果这些都不具备,即使回了家,也不会产生家的感觉,作者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归宿。

      结尾写“他(崔颢)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形象地写出崔颢无法寻找心灵家园的伤感,也是不断在外闯荡的人们的普遍感受。

      [体会]作者通过分析崔颢诗歌所蕴涵的内心感受来证明精神家园的无处找寻。引用写家园之思的古代诗歌来证明人处于走向前方和惦念家乡的矛盾之中。这一段中,“家”也有不同含义。与“心”有关的是抽象意义上的心灵家园。

      第四部分(第12段):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品味]开头猜测他们“归家还是远行”,是浅层次地从生活的经历入笔。结尾反问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是从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层面发问,可以理解为实际的“家”和“旷野”,深层次的“家”指心灵家园,不一定与实际的家相符,也可能在远行的前方找到这个“家”。反之,回到实际的家,也可能处在“(心灵的)旷野”之中。这样的结尾,意蕴深厚,雅俗共赏。

      [体会]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 归家”和“ 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 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二、疑难问题探析

      1、怎样理解“家”等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 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 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 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十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2、结合课文谈谈作者独特的哲理思考。

      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前方》引发了独特深刻的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行文结构独特,思绪由摄影放出再收回,几经反复,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到“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到心中想念的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因为文章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构思,所以表现作者的哲理思考紧紧依托摄影作品的内容。例如第十段,一开始作者便亮出自己的思考:“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接下来便从摄影作品的画面去证明:“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他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并突出其“苦”,一是身体上的苦:“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皮肉之苦。”二是精神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作者还用钱钟书先生和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来证明,并猜测旅途上物质条件好、免于身体之苦的人不一定能免于精神之苦来充分证明“ 苦旅”之“ 苦”主要在于精神之苦———“ 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文章的大部分都是依托形象来阐释哲理的。

      语篇鉴赏

      一、语篇整体赏析

      《前方》是一篇“ 摄影散文”。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由此点出本文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

      然后,作者对人为什么离家进行讨论。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直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再次,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在此,作者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因为人要不断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 路”。如果说此前作者基本上还是在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况的话,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更多地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思辨的色彩也越来越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就纯粹是在哲学层面上使用它们的。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样,不管你是坐在如摄影作品或《围城》里所描绘的破烂不堪的汽车上,还是坐在舒适的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场苦旅,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 苦旅者”。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儿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所以,《前方》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中的这三重悲剧:一、人在“ 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了的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无法还家”;三、“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显然,这里的家、家园,并不是指“ 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象与思考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写作特点赏析

      (1)结构完整

      作者由摄影作品开笔,分析作品人物的趋向,得出“远行,则是离家而去”的观点;然后阐述自己对“远行”、对“前方”的独到理解;最后又回到摄影作品,发出“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的疑问,发人深思。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引用诗句,增强文章表现力

      为了证明“人们流浪时,总惦念着家园”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诗句,如崔颢、宋之问、卢纶、李益、韦庄等,并由其中的一个作者崔颢延伸开来,证明“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表现力。
标签:教学论文 前方(课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乡土情结(课文鉴赏)
下一篇:今生今世的证据(课文鉴赏)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