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1690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复习之修辞方法及作用(人教版九年级)
修辞方法及作用 (见课本九上附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考试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运用**修辞手法,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运用**修辞手法,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运用**修辞手法,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运用**修辞手法,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运用**修辞手法,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写作手法:
(1)各种修辞手法
(2)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4)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5)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6)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7)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孟岱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中考复习之文章结尾、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用 备课资料(人教版中考复习)
下一篇:
中考复习之重要词句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