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12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陈情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分析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一同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二、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陈”是陈述的意思,标题中的“情”当为辞不赴命,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文学家。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成人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

于世。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事晋。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李密刚正不阿,当权者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罢官归田。

四、写作背景: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而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推重孝道,因此李密屡被征召。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当时的李密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年老多病,无人供养;李密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蜀汉旧臣思想;李密可能有亡国之臣顾虑新朝而暂存观望的谨慎,更何况司马氏有篡取天下之嫌。李密的这些想法,多少被晋武帝觉察到,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写下此文。

五、诵读课文,感知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指出要重要字词的读音: 

       衅     闵     悯     鲜

       祚     期     强     茕茕孑立

       夙     蓐     诏     洗马

       猥     陨首   逋慢   矜

       拔擢   优渥   盘桓   庶

2、精读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A、是谁陈情?

李密。

B、向谁陈情?  

       晋武帝。

C、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先尽 

孝后尽忠的衷情。  

D、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作者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我们学习文章时慢慢体会。

六、讲解第一段:

1、讲解第一段词句:

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那么作者从小遭遇了哪些不幸之事?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摄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故作者不能“废远”。所以这一句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4、围绕“夙遭闵凶”,作者的叙述的层次是怎样的?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横的方面:(外、内) 

5、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展开全文阅读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辞不赴命之事,而是从自己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使晋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第二节

  

一、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  

“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所有人的同情了。但是他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给晋武帝产生误会——你李密不识抬举;甚至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 就很危险了。那么李密在这段中又是如何陈情的?

二、第二段词句的学习: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三、问题解析:

 1、同学概括该段主要内容:

       一方面写朝廷对自己征召之殷的感激之情,另一面写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所以本段分为这两个层次来写,在第一层中作者反复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同学们说说哪些是说朝廷对自己的恩遇,李密对朝廷的恩遇持怎样的态度?哪些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语句?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表达感恩: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3、面对郡县的逼迫和州官的催促,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境地?

        进退两难的境地。

 4、大家思考:李密的“进”难在哪里?“退”难在哪里?

        进,无以报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坚决辞不赴命,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四、第三段词句的讲解: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的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第三节

一、问题讲析: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但本段文势有个三转折,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

 2、据此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氏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况”句有何含义? 

A、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谈“孝”就给作者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自己供养祖母的要求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B、“凡”是指一般情况,是凡是的意思;“况”是指特殊情况,是何况的意思。行孝道既然遍及一般,对于特殊情况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4、李密不为官事晋,他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李密怕晋武帝认为自己是矜守名节。因为古代崇尚一种“忠臣不事二主”观念,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5、那么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多余的?有何作用?

      作者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作者一再称颂君恩,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为了“孝”。 

6、最后作者以“祖母病日笃”是想向晋武帝表达什么信息?

让晋武帝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

二、讲析最后一段:

1、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词句:

三、问题讲析:

 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愿乞终养”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种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四、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五、“陈情表”,文中主要陈述了什么情? 

陈述了孝情、忧情、惧情、忠情。主要是孝情和忠情,因为,忠孝难以两全才“忧”,才“惧”。

六、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王斌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陈情表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则其落也峻,满者其发也疾——《夏本纪》(节选)的蓄势技巧简析 (苏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