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4503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端午日》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分析赛龙船的精彩的场面描写。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的意识。
学习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学习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知识链接
1.作家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有《沈从文文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龙凤艺术》等。.
2.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原本就是中国传统中的凶日,在这一天要进行各种驱邪避凶的仪式。这是端午节最早的传统来源,比如雄黄酒就是这一古老传统的延续。后来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楚国人哀怜他,划船到江中寻找他的遗体,包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希望他的遗体不要被鱼吃掉。这些后来演变成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风俗。端午节至此同古老的驱邪日的传统融合成为一个富有人文内涵的节日。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灾疫,去虫毒。南方各省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
3.《端午日》是节选自《沈从文小说选•边城》中描写翠翠去看赛龙舟的一段文字。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写成,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富有特异色彩的著名作品中。沈从文从人际关系单纯质朴的宁静湘西来到繁华的城市上海,见识了都市人的虚伪,冷漠,丑陋,不禁回望故乡,赞美那里优美的人性,同时又为湘西人缺乏自主性的生存状态和城市文明对乡村的侵蚀感到忧愁.所以,“美丽总是使人忧愁”成为《边城》的一种基调。当然,《端午日》着重渲染乡村湘西的纯净,健康,蓬勃的生命力,表达着沈从文的怀恋,憧憬和向往--那个“桃花源”般的世界。
描写场面
1.什么是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2.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课前导学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茶峒( )(2)干燥( )(3)擂鼓( )
(4)洞穴( )(5)泅水( )(6)节拍( )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zhàn( )酒 (2)划jiǎng( )
(3)缠guǒ( )(4)nà( )喊
3.填空。
(1)《端午日》作者 , 代小说家、散文家, 族人。代表作有小说《 》,散文集《 》等。
(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 、 、 。
(3)端午节,亦称“ ” 或 “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 、 等。
4.找出直接描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
展开全文阅读
课堂巩固
1.注音。蘸酒( ) 茶峒( ) 伶俐( ) 戍军( )
2.本文写的是我国传统节日 发生的事情。这个节日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 ,据说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
3.文章第一节写了3个场面,分别是 、 、 。
4. 文章写龙舟赛前全茶峒的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5.龙舟竞赛获胜的奖品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从文中“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7. 文章以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最后一节有何作用?
答:
8.文中有实写与虚写的句子,把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课 外 拓 展
《话说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ūyú),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2、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
3、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4、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都要简要说明理由)。
仇伟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端午日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
隆中对翻译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