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543  
标签:教师随笔
陆逊:忍辱负重(魏晋名士的风流)
  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三国志?陆逊列传》

  以上的这则故事便是成语“忍辱负重”的由来,同时也是陆逊一生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

  陆逊身为吴郡陆氏这个传统儒学世家的子弟,一生坚持儒家的治国思想,与始终持法家治国态度的吴主孙权存在着根本治国理念上的冲突。陆逊无论在内部的施政方针,还是外部的军事战略,都始终与孙权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这也决定了陆逊一生,必须在时时与孙权发生观念矛盾的情况下,忍辱负重,竭力推行他的儒家治国思想,并极力苦谏,修正孙权的法家治国方略。

  国内政治上,陆逊一直坚持“国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宽刑施德”,并数次上书孙权,不断要求他改变“严刑峻法,赋税沉重”的施政方针。然而,孙权对这些奏表,总是象征性地敷衍几句,便束之高阁。看到自己的一份份奏表石沉大海,自己的政治主张始终得不到主公孙权的采纳,陆逊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可想而知。

  军事战略上,陆逊一贯主张以立足江东为本,相当不支持孙权的军事扩张,图谋统一的战略目标。公元222年,“夷陵之战”,陆逊率军大败刘备,但并未乘胜追击,引兵入川。公元228年,陆逊又率军击溃曹魏大军10万,但他同样没有乘胜追击,进军中原。此外,陆逊还上书反对孙权派军远征夷州和硃崖(今台湾省和海南省),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公元233年,孙权想当然地准备跨海征讨远在辽东的公孙渊。对此,陆逊自然又免不了一番苦谏。

  除了在内政方略和军事战略上与孙权存在着根本性的意见分歧外,在选立太子这个事关国家未来的重大问题上,陆逊也与孙权有着激烈的摩擦。孙权晚年,极力扶持四子鲁王霸,导演了鲁王霸与太子和“两宫构争”,激烈争夺皇位的局面。对于这个敏感问题,一直坚持儒家思想的陆逊,自然鼎力支持服膺儒学的嫡长子太子和(孙和为孙权的第三个儿子,孙和的大哥、二哥先后早逝),并为太子党领袖。为此,陆逊不但三番五次地上书,苦谏孙权不要废长立幼,造成国家的不安定,而且还请求回到建康(陆逊长期为荆州牧,驻守长江中游),觐见孙权,当面陈述自己的观点。

  可这时,已年过六十,自知时日无多的孙权已经没有心思再跟陆逊玩下去了。他不但拒绝了陆逊回京的请求,还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三人,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发配流放。在京城的太子太傅吾粲(c鄋)不过是和陆逊通了几封信,竟然被孙权下狱赐死。更有甚者,孙权还屡次派使者责骂陆逊,不该插手选立太子的问题。忍辱负重了一辈子的陆逊,在这一连串的政治打击前,终于再没能挺住,忧愤成疾,含恨吐血而终,死时六十三岁。

  陆逊在和主公孙权存在严重治国理念分歧的情况下,一生忍辱负重,西拒蜀汉,北抗曹魏,力保吴国东南半壁江山,称得上周郎之后东吴第一功臣。至于他最后的含恨而终,其实也证明了他作为东吴柱石一生中所承受的压力之重,和作为一个虔诚的儒生的毅力之强。
标签:教师随笔 陆逊:忍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陆抗、羊祜:英雄相惜(魏晋名士的风流)
下一篇:陶侃:搬砖励志(魏晋名士的风流)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