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721  
标签:教师随笔
谢安:东山再起(魏晋名士的风流)
  陈郡谢氏

  发源地: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

  魏晋著名人物:“江左八达”玄学名士谢鲲,豫州刺史谢尚,江左名相谢安,“淝水之战”主将谢玄,“玉人”晋末名士谢混。

  家风:传统儒学世家转为传统玄学世家。

  《世说新语》一书中,虽然记载琅玡王氏子弟的条目最多,但在个人积分榜上,冠军却是陈郡谢氏的谢安。《世说新语》英译本——《A New Account of Talls of the World》的作者Richard B.Mather教授还就此认为谢安就是《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角,虽然此种说法不免有些偏颇,但谢安在魏晋风度中占有重要位置以及谢安的风度在后世最受推崇当是无疑的。

  琅玡王氏号称“琳琅满目”,陈郡谢氏则被称为“芝兰玉树”。

  由于琅玡王氏、陈郡谢氏与其他一些甲等士族共同居住在建康秦淮河南岸边的乌衣巷,所以后人一直用“乌衣门第”来比喻高等贵族。例如,清朝纳兰性德的名句“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 金缕曲?赠梁汾》)。

  以文学成就而论,琅玡王氏,特别是从王导到王珣这支,七代人中竟然人人有文集传世,所以,单以数量而论,“七代子孙,人人有集”的琅玡王氏可谓空前绝后。但是,在诸王中真正可被称为大家的只有王融和王筠两人。相反,陈郡谢氏虽然在作品数量上不如琅玡王氏,但谢灵运、谢惠连、谢庄、谢朓等大家纵横南朝文坛,他们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历史影响是琅玡王氏所远远无法比拟的。明朝人胡应麟在其名著《诗薮》中说道:“王、谢江左并称,诸谢纵横《文选》,而王氏一何廖廖也?”

  谢太傅盘桓东山①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②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新语?雅量》

  谢安在风起云涌、惊涛骇浪之际,从容优雅,继续乘风破浪。然后,当他见到风浪越来越大,也没有继续固执地一意孤行,而是乘兴而返,果断回航。可以这么说,这既是一则普通泛舟出游的故事,也是谢安早期生涯的一个缩影。

  谢安早年一直高卧东山,整日与王羲之、孙绰、支道林等一群名士朋友,携手郊游,喝酒聊天,妙谈玄理,对于朝廷屡次三番的征召,他都一概束之高阁,拒不赴任,一副世外隐者的做派。但在这浪迹江湖,有如闲云野鹤的生活中,谢安并没有完全遗落世事,他始终在暗自观察着时局的走向。一次,他的妻子刘氏问他:“大丈夫不该出仕为官,光耀门庭吗?”“我恐怕是难以避免出山为官的。”谢安略带隐忧地答道。

  果然,谢安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公元359年,谢安的堂弟豫州刺史谢万因兵败而被废为平民,陈郡谢氏也因此失去了苦心经营十四年的地盘——豫州。要知道,在东晋,士族地位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血缘与玄学修养,也需要有家族的代表人物或主政京师或屯兵重镇,于此家族的政治、经济利益方能有稳定的保障。很明显,谢万的被废,重镇豫州的失去,严重威胁到了陈郡谢氏的门第威望与政治、经济利益。

  此时为了家族利益,老谋深算的谢安,在此后不久,就立即接受了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征召,以他四十岁的高龄,走出东山,出任桓温的军司马(八品的小官)。可以说,大器晚成的谢安,他东山再起的第一步就走得深谋远虑。他之所以出任桓温的军司马,自有他老辣的两层考虑。

  一、急于代表陈郡谢氏修复与桓温的关系。谢安很清楚,谢万被废的幕后主使就是桓温,目的是夺去陈郡谢氏豫州的地盘。而此时陈郡谢氏既已丢了豫州,自然更无法与桓温相抗衡。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投入桓温的幕府,表示陈郡谢氏的臣服,从而修复因豫州问题而引起的两家间的紧张关系,为陈郡谢氏的东山再起赢得时间。

  二、危难之际,责无旁贷,主动出仕维护家族利益。以前,谢尚、谢奕、谢万叔侄三人先后坐镇豫州,陈郡谢氏有地方实力为保障。谢安自然可以终日喝酒清谈,以图玄学高士的美名。可如今,丢了豫州这块地盘,陈郡谢氏成了没有地方实力依托的高门,家族地位立刻变得摇摇欲坠。此时,已过四十岁又有高士美名的谢安,自然责无旁贷,必须出仕,以图用功名,匡扶家族。

  尽管谢安的出山有着太多充分的理由,但他早年做隐士,中年却出仕为官的行为,仍被许多名士认为是种悖德的行径。当他从新亭出发,准备赴桓温幕府赴任之时,很多朝中官员都来为他送行。这其中当然有很多是来看热闹的。三杯送行酒过后,中丞高崧就借着醉意,调侃起谢安来:“您多次违抗朝廷的旨意,在东山上无忧无虑地躺着,大家常常在一起说,谢安不肯出来做官,他是怎么看待天下百姓的呢?如今(您出来做官了)天下百姓又是怎么看待您的呢?”谢安听了,也只是摇摇头,笑而不答。

  后来,谢安刚到桓温幕府报到时,“忽然”有人给桓温送来了一包草药,其中有一味药名为“远志”。桓温见后,笑嘻嘻地对谢安说:“这味草药,它的苗叫小草,根却叫远志,为何同味草药要有两样名称呢?”谢安听后,若有所思,没有立即回答。此刻,桓温的参军郝隆却高声抢答道:“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出来的(根)就是远志,出来的(苗)就是小草。”“哈哈,郝参军的这个说法挺逗的,不过细想起来,也蛮有道理的。”桓温又笑嘻嘻地对着谢安说。人过中年的谢安,听了这么段双簧,脸一下就红了,不知怎么说,才能把话给圆上。

  面对他人的冷嘲热讽,谢安先是笑而不答,后又甚有愧色,但他都始终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再就这个问题争辩下去,恐怕已无多大意义。现在,为了家族利益,他只有横下一条心,图谋仕进。

  当然,早年做隐士,标榜清高,后来又出于种种考虑,出山做官的,绝非谢安一人,这其实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后来被人称为“终南捷径”,其中典故由来的一段话,颇具代表性。其辞如下:

  唐朝人卢藏用想入朝为官,就一直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并在此处取得了著名隐士的声望。后来,他果然因高名而受到皇帝赏识,从而平步青云,被人称为“随驾隐士”。之后,另一位著名隐士司马承祯也被征召,卢藏用就用手指指着终南山说:“这真是个好地方啊。”司马承祯听后,缓缓地说:“依在下看,这是升官的捷径啊。”说完,两位老友,相对会心一笑。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终南捷径”也并非一个贬义词,历史上包括姜子牙、诸葛亮、王猛、谢安在内的许许多多名臣走的都是这条路。所以,标榜清高也好,在意功名也罢,只要能最后建功立业,是靠什么步入官场的,其实并不重要。“终南捷径”也直到北宋健全科举制度之后,才开始逐渐式微。

  虽然,谢安的东山再起,是逼于无奈,但他的智慧与努力却为他换来了个人与家族事业的最高峰。

标签:教师随笔 谢安:东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陶侃:搬砖励志(魏晋名士的风流)
下一篇:王献之:临终的忏悔(魏晋名士的风流)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