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3426  
标签:教学案例 高二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二教学案例
《积雨辋川庄作》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3、教师引导并做小结,师生互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王维诗四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1、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2、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那么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注音 

    蒸藜(lí)    炊黍(shǔ)    饷(xiǎng)    东菑(zī) 

    啭(zhuàn)   黄鹂(lí)     朝槿(jǐn) 

2.疑难词语解释 

    ①蒸藜炊黍:藜:藜草,嫩叶可食。蒸藜炊黍,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本指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 

    ③漠漠:写水田情状,形容水田薄雾蒙蒙,视野苍茫。

④阴阴:写夏木情状,形容夏天树林茂密,境界幽深。 

    ⑤啭:鸟婉转鸣叫,动词。 

    ⑥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季开花,朝开暮落,故又称朝槿。  

    ⑦野老:诗人自称。 

    ⑧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庄子•杂篇•寓言》载:阳子居(杨朱)初到旅舍,面露骄矜之色,旅舍主人对他很恭敬,其他客人也纷纷为他让座。后来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显得很随和,人们也就不再给他让座,而和他争席而坐,相处就很随便了。  

    ⑨海鸥:《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好鸥,每日与鸥鸟游玩,数以百计的鸥鸟聚 

集在他身边。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捉鸥鸟。第二天他来到海边,鸥鸟就盘旋不下了,因为他有了机心。此处以海鸥比喻淳朴而无机心的农民。 

    ⑩更相疑:又怀疑我猜忌我。相,偏指一方,这里指诗人自己。

一.新课导入:回顾以前学生所学王维的诗歌导入。  

二.释题(学生对照注释了解) 作者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把王维的介绍交给学生完成,重点让学生知道其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他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腾飞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显然,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分为两个时期。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也明显不同。 

在前期,王维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少诗篇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在《不遇咏》里,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是:“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在王维前期的诗里,他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无不准确地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里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晚年无意仕进,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常以禅诵为事,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展开全文阅读
三.朗诵感知  

1.学生自读。  

2.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3.学生合作对照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生;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村夫野老,与世无争无人猜忌;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4.齐读。 

四.探究思考: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规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指名赏析并归纳全诗层次意蕴。 

①主旨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②层次意蕴 

    前四句写山村田园景色;后四句抒写幽居山林的生活乐趣。 

A.首联写田家生活。 

    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佛家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自然景色。 

    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两种景象,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C.颈联写闲适恬静的禅寂生活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世俗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之差别。充满了闲情逸致。 

D.尾联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 

    诗人自谓自己是野老,运用了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抒写自己澹泊自然的心境:一是《庄子•杂篇•寓言》的杨朱,前往老子处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二是《列子•黄帝篇》的典故: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 

3.指名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 

    ①情景交融、寓禅理(脱离尘俗、幽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于写景叙事中、用典明志。 

    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握物象的特征,抓住物象的色彩,细腻传 

神地描写景物。

六.总结:整体赏析 

⒈主旨 

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山水田园的优美风光(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和对对农村充满生机和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⒉总结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景色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七.课后练习: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⒈主旨 

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 

⒉本诗的主题: 

⑴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比喻了自己的才能被压抑埋没的处境,寄托自己孤独、落寞的情绪。 

⑵深山无人,辛夷花自开自落。花开,并不是为了赢得人们的赞赏;花落,也不需要人们的悼惜。该开便开,该落便落,纯任自然,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⒊怎样写的? 

1.以动衬静.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显得山林越发清幽 。 

2.托物言志.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陈世虎

标签:教学案例 高二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二教学案例 积雨辋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菩萨蛮》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将进酒》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