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2996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先秦诸子选读(六、有教无类)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张继勇
六、有教无类
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基础积累
【识字记音】
①愠( ) ②弑( ) ③悱( )
④寝( ) ⑤倩( ) ⑥谄( )
答案 ①yùn ②shì ③fěi ④qǐn ⑤qiàn ⑥chǎn
【解释实词】
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②求也退,故进之:
③由也兼人,故退之:
④弃而违之:
答案 ①读yù,告诉 ②退却,引申为退缩 ③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 ④离开
【通假举要】
①于吾言无所不说:
②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①“说”通“悦”,喜欢 ②“罔”通“惘”,迷惑
【一词多义】
类
有教无类
举类迩而见义远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中绘殿阁,类兰若
走卒类士服
答案 族类/事例/条例/类似/大都、大多
【词类活用】
①求也退,故进之:
②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案: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古今异义】
①中人以上
古义:
今义:
② 至于他邦
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②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文言句式】
(1)回也非助我者也。
(2)其斯之谓与?
(3)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答案 (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 (3)省略句
合作探究篇——合作,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
重点剖析
【中心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重要语句】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赏析:注重诱导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他才去开导,思考已有一定眉目却不能确切说出来他才会启发。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注重学思结合。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面的途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可是思考的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不加审视而盲目地学,往往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危险。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展开全文阅读
【艺术特色】
1.语言朴实简约却内涵丰富。选文第1则中“有教无类”四字却包含着教育平等的伟大思想,推动了教育的平民化。选文第3则中“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言语朴实,却包含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2.用亲身体会说理,令人信服。选文第6则,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充分而有力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点拨•迁移
课文内容 ※点拨※
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在于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发散迁移 ※思考※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你怎样理解孟子这段话?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 2.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
1.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2.有教无类。
训练落实篇——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语(yǔ,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停止)之,无愠(yù,恼怒、怨恨)色。
C.不愤(郁积,郁结)不启,不悱(fěi,郁闷、凄切)不发。举一隅(yú,墙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巧笑倩(qiàn,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兮,美目盼(转动眼睛的样子)兮,素以为绚(绚丽,艳丽)兮。
答案:D
解析:A项“语”应读“yù”。B项“已”,罢免。C项“悱”想说 而说不出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予者商也 起:站起来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三:三次
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类推
D.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后退
答案:C
解析:A项“起”,应为“启发”。B项“三”应为“多次”。D项“退”应为“使……后退”。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代词“之”指代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三已之,无愠色 之:代令尹子文
B.闻斯行之 之:代听到的话
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之:代马
D.由也兼人,故退丰之 之:代由
答案:C
解析:C项中“弃”的对象是“马”,而“违”的对象应是“齐国”。
4.名句默写
①不愤不启, 。
② ,思而不学则殆。
③发愤忘食, ,不知老之将至……
④敏而好学, ,是以谓之文也。
答案:①不悱不发 ②学而不思则罔 ③乐以忘忧 ④不耻下问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展开余文
答案: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压压他。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答案: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角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角的情况,就不再次去教他。
(3)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译文:
答案:贫穷却不谄媚巴结别人,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译文:
答案: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2—6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①,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②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乡啬夫: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②方: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日夜寻诵 寻:探究
B.乃延升上坐 延:邀请
C.因自赞曰 赞:夸耀
D.回、赐之徒不称官阀 阀:门第
答案:C
解析:赞,引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十余年乃归乡里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进为设几杖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国相孔融深敬于玄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A
解析:都是介词,经由,通过。B项,①副词,才;②副词,竟然。C项,①介词,替,给;②介词,向。D项,①介词,对;②介词,被。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
A.①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
②玄日夜寻诵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②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答案:B
解析: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没表现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表现郑玄志于治学。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答案:C
解析:“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
译文:
(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译文:
(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译文:
答案:(1)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
(2)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
(3)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
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等到党锢之祸发生,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展开余文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看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弟子,要考(德行、言语、平事、文学)四种科目,颜回、子贡这些学生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面露惭愧神色。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写作审美提升篇——世事皆学问,人情即文章
角度一
话题:材与非材
角度分析:标准和角度决定了判断的对象是材还是非材。这就可以引发我们联想到现实社会,各行各业对所需之“材”有不同的标准。对人亦如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标准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还可以再深入探究:有用与无用又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在你眼里有用就是材,在我眼里无用就是非材。“材”与“非材”并非绝对的,二者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挖掘“非材”的潜能,变“非材”为“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
【写作示例】
有用者,即是“材”
商业巨子宗庆后说得好:“有用的人为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其用,那企业就活了。”也正是这句话成为“娃哈哈集团”的用人标准。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是第一个在全国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学历”的用人标准的公司。的确,作为一个明智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精干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唯才是用”。
古往今来,善于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曾不顾关羽为敌邦之将而施以厚恩。对于谋士们的反对,曹操坦言:“虎勇之将,仁义之将,关云长有大用矣。”华容遭解围证明了这一点。信陵君曾不顾侯公身份低微而屈身与其交游并以礼相待,他的理由很简单,——“侯公,有用。”果然,不久之后的“面北自刎向我主”印证了这一切。
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应该走向专业化。与其“样样通”不如“一样精”。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
朋友,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请相信自己就是晴空中美丽彩虹上的一条色柱,纵然你只会现出一种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丽。
有用者,即是“材”。愿我们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角度二
话题:标准的高与低
角度分析:在“标准的高与低”这一话题中,“标准”是写作范围,“高与低”是写作重心。这一话题有着很强的普适性:如果从一个角度切入,就个人而言,高标准成就卓荦人生,低标准酿成平庸人生;就企业而言,高标准成就精品,低标准酿成次品;就国家而言,高标准成就强盛国力,低标准酿成衰败国力。如果从多角度切入,“标准的高与低”又会因人、因时、因事、因势而异。一个人为人为事要坚持高标准,追求真善美;生活享受要适应低标准,知足常乐。
【写作示例】
庄子三剑高低自见
庄子曰:“臣有三剑,剑剑锋利。”
“天子剑,以燕之石城为剑尖,以齐之泰山为剑刃;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此剑一出,匡正诸侯,臣服天下。然此剑标准极高,非有包举宇内之心、囊括四海之怀者,无以驾御,故称之为天子剑。”
“诸侯剑,以智勇之士为剑尖,以清廉之士为剑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此剑一出,四境之内,无不宾服。此剑标准中等,凡有富域强邦之志、利民安庶之心者,操之皆游刃有余,故称之为诸侯剑。”
“庶人剑,以淬火之铁为剑尖,以百冶之钢为剑刃;以气决胜负,以力搏生死;徒持匹夫之勇,而与斗鸡无异。此剑一出,上斩颈领,下决肝肺,一旦命尽气绝,于国无用,于民无利。此剑标准极低,市井游侠,村夫樵民,凡有勇力者皆可操之,故称之为庶人剑。今大王有天子之位,上不绳之以天子,中不绳之以诸侯,而绳之以下之庶民,臣窃为大王薄之。”
张继勇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先秦诸子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先秦诸子选读(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
先秦诸子选读(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