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2492  
标签: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三导学案设计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编写:钱序宜

      【学习目标】

      1.基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预习导学】

      一、整体感知

      1。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 、 、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 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 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 "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

      1.官职 谥号 号 2.令尊 家慈 3.冠礼 笄礼 字 4.141

      二、问题呈现

      【合作探究】

      一、小组活动:我们在课文和生活中,有哪些词是古人用来纪日和纪时的?

      上古时代纪日,不是像现在这样,以初一、初二、初三……十一、十二、十三……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的顺序纪日,这是稍后才使用的方法。最早是用天干纪日,如夏代后期几个帝王使用“孔甲”“胤甲”“履癸”等名号,即可为证。殷代已使用干支配合纪日法。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很可能就是当时为计算日数所使用的干支表。据考证,春秋时期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现经科学推算,这个日期是准确的。而从那以后,各代史书都使用干支纪日法,一直延续下来,没有间断。而民间则主要使用顺序纪日法。

      近人还有使用韵目纪日法的。取平水韵之106韵目依次分别代表一个月中的某一天,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等。一般多用于电报,如1927年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因为21日的韵目代日是“马”字。所以人们称这次事变为“马日事变”。

      要知道古书上所记干支之日是农历该月的第几天,相当于阳历的几月几日,可查陈垣编的《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修订本)和薛仲三、欧阳颐编的《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前者以中历为主体,后者以西历为主体,均可互相换算。

      古人对日期先后的概念相当明确。今日称今,昨日称昨,明日称翌(yì)日,明早称诘朝,三天前的日子称前日,过去的日子称昔、昔者、曩者,三天后的日子称后日,一旬以外的日子称为来日。

      古人对一年中一些特殊日子作出特殊规定,称为节日,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活动。如:

      元旦──正月初一,又叫元日,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极为隆重,叫做过年,现在叫春节。从五代起有贴春联的习俗。还有贴门画(神荼、郁垒或秦叔宝、尉迟恭像)、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风俗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

      上元──正月十五日,又叫元宵节、灯节,民间多张灯为戏,举行灯会、花会、灯谜会。据说最初始于汉代,而盛于隋唐以后。

      社日──立春后之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花朝──二月十二日,据说是百花生日。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民间禁火三日,据说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

      清明──即24节气中之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至今某些地区仍然如此。

      上巳──三月三日,人们多至郊外春游,水边宴饮,以祓除不祥,叫做踏青。

      浴佛节──四月八日,据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各寺庙皆有盛大佛事活动。

      端午──五月五日,又叫端阳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还有门前挂菖蒲、白艾,洒饮雄黄酒,襟前挂衣香粉荷包等习俗,据说可以避瘟疫。

      七夕──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结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据说始于汉时。

      中元──七月十五日,迷信的人认为是鬼节,佛家于是日举行盂兰盆会,源于目连救母传说。“盂兰盆”是天竺语,是解民倒悬之意。

      中秋──八月十五日,月明而圆,潮水最大,是赏月和观潮的盛大节日。有祭月、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儿爷等民间习俗。


展开全文阅读
      重阳──九月九日,又称重九,人们带茱萸囊,登高山,饮菊花酒,以避邪气。始于战国,而盛于南北朝和唐宋。

      冬至──即24节气中的冬至之日,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所以也当作重要节日之一。

      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简称腊八,民间至今尚有喝腊八粥的习惯;又是“佛成道日”,据说释迦牟尼于是日得道成佛。

      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岁除,要吃丰盛的“年夜饭”。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儿童有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

      古代关于一日之内的时间划分,相当细致,名称很多。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划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天将亮时为昧旦、昧爽,天已亮时为平旦、平朔,日出时为旦、早朝、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极,民间叫正午、中午,将近日中时为隅中,太阳西斜时为日昃、昃,日将落时为日曛、日入、日夕、暮,日落之后为黄昏、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夜晚叫宵或夕,半夜称为子夜,意即夜半子时。

      古人多一日两餐,早饭叫朝食,又叫饔(音涌),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约上午9点左右,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通早)食;晚饭叫飧(音孙),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约下午四点左右)这段时间叫哺(或)时。

      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晚上11-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午后1点,未时=午后1-3点,申时=午后3-5点,酉时=午后5-7点,戌时=晚上7-9点,亥时=晚上9-11点。后来又将一个时辰分为初、正,如子初即等于晚上11点,子正即等于晚上12点。这样就和现在的24小时制大体对应起来了。所谓“小时”,也就是古代半个时辰的意思。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后来又称五更、五鼓,每更约两小时。夜间报更要击鼓,称为更鼓。二更半为半夜,五更将近天明。

      古人最初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后因100刻与12时辰不相合,乃改为96刻,平均每个时辰8刻,与现代每小时4刻正好相合。

      古人最早以日晷(音轨)测时。设一圆盘,斜面朝西,正中立一时针(称为表),沿盘周分别划出12时辰和96刻度,有如今之钟表表盘,依太阳照射时针产生的阴影所在位置来确定时刻。从周代起,已使用漏壶计时器。上置漏水壶,下置承水箱,箱中有一条插着竹箭的小船,箭杆上刻有时辰刻度。漏壶中的水定量均匀地向下滴漏,承水箱中水位逐渐升高,箭杆随着逐步上升,到一定时刻,即显示出一定刻度。漏壶最初只有一个,后来发展到两个,甚至四五个成套使用。后世多用铜制,故习惯称“铜壶滴漏”。故宫中和殿曾有漏壶计时器实物陈列。

      汉代以后,中国计时器不断发展。东汉张衡制造一种活动日历,叫做“瑞乾蓂荚”,从每月初一起,每日转出一片木板,到地平线上,15日则出现15片,然后每天转入1片,到月底落完为止。隋代已有钟车、漏车、鼓车,是可以移动的报时器。唐代梁令瓒制作了水力推动的“水运浑天铜仪”,其中包括计时器,每刻有一木人自动击鼓,每时辰有一木人自动敲钟。宋以后越来越精巧,韩公廉设计的“水运仪象台”,其中已具有相当于现代钟表的关键部件“擒纵器”。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所制“大明殿灯漏”,更为复杂,自动化程度更高。明末清初,西方以发条为动力的机械钟表制造法传入中国,从此计时器进入了新的时代。

      二、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

      【一课一得】

      【积累运用】

      1.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 、 、 、 、 。

      3.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 、 、 、 。

      4.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 ,清明节 ,重阳节 。

      5.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 、 。

      6."岁寒三友"指的是 、 、 。

      7.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 、 、 。

      8."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9.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 、 、

      、 、 、 、 、 、

      。

      1.坐西朝东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东朝西 2.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3.经 史 子 集 4观灯 踏青扫墓 登高赏菊 5.琴棋书画 6松

      竹梅 7宫 商 角 徵 羽 8.父母 兄长 9.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箫鼓 渔樵问答 胡茄十八拍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美文选读】

      敬畏汉字

      是怎样的一项工程?由堆石记事到结绳记事,再到刻记符号记事,得耗费多少时光和智慧?作为上古时代最初文字的符号承载着多重的生命重量?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便是明证。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字更是文字中的奇迹,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一一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唯独脱胎于甲骨文的方块字与汉人朝夕相伴,延续着中华的文化和历史。

      认识了汉字,便拥有了无数个天地。杏花雨,江南,春,三个字也好,两个字也罢,即便一个字也能自成一词。这就是汉语,谁说杏花雨只是季节雨,杏花开放时节下的雨?江南多杏花,信不信?杏花雨可以不姓季,姓江南春雨的江,你若高兴,她还可以是随风飘下的落红,这下又改姓落了,汉字使“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的理想在三言两语间实现了。现代汉语中复合构词里名堂多得是,仅有关雨的词汇就不胜枚举:烟雨、清明雨、梅雨、雷雨、暴雨、秋雨、苦雨、冷雨……岂是rain和storm说得清道得明的。还有淅沥、淅淅沥沥、淅沥淅沥,滂沱、滂滂沱沱,滴答滴答、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滴答滴,听听雨的韵,仄韵?平韵?

      汉字下笔生百花,汉字上纸逐年华。篆书古雅凝重,落纸便是天地间万物的拓印,难怪人们爱在自己的书画上随手压上一枚篆书的闲章。楷书规整严谨,落纸如布列森严的排兵列阵,那气势准叫对方胆寒。行书灵动飘逸,笔画里顾盼揖让、牵丝引带,看没看出?于纸上演绎了一出昆曲的《牡丹亭》。草书简省连绵,恰似蛟龙腾空,又如夏云出岫,放纵么?还有再放纵些的余地,恣肆么?书法的生命本是恣肆的。汉字连辍成文,让人们感受语言的凝练含蓄、豪放典雅、骈俪多姿和巧譬善喻,唐诗宋词几时骗过你?汉字保存语言的书面形式,让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价值观念和生命所系的精神源远流长。

      有位外国史学家曾断言:使人类不至于走向灭绝的拯救之道存在于东方文化之中,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是“全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沐浴在汉字流淌出的时间河里,骨子里有着宽宏大度和怡然自得,我学会了珍视智慧和美好事物,更选择了淡泊而诗意的生活。因为有汉字,汉族的心灵、祖先的记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在垃圾文学铺天盖地的今天,我像卡夫卡笔下那个饥饿的艺术家在汉字的块垒里挑剔得几乎让自己的阅读饿死。在汉字面前,怕祖宗留下的方块字被现代人挥霍成知识尘埃,我恭恭敬敬下笔,怕怠慢了那些个闪着光辉的精灵。
标签: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三导学案设计 梳理探究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2届高三第二次作文训练•思路结构之二 高考复习
下一篇: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