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881  
标签:教学论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测试题教师卷
命题:傅文霄

      第Ⅰ卷(共3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婵娟(chán) 炼字(lìan) 憎恶(zēng) 咬文嚼字(jiáo)

      B. 岑寂(chén) 蕴藉(jiè) 尺牍(dú) 锱铢必较(zī)

      C. 下乘(chéng) 袅袅(niǎo) 寒砧(zhēn) 不落言筌(quán) 

      D. 轻鸢(yuān) 清沁(qìn) 王嫱(qiáng) 一蹴而就(cù)

      答案:B岑寂(cén)

      2. 下列各组中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援例 凝炼 斟酌 变幻莫测

      B. 甜蜜 流弊 洗练 不及不离

      C. 精彩 辨别 概括 自名得意

      D. 凑泊 因缘 圆晕 粗枝大叶

      答案:D(A凝练B不即不离C自鸣得意)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夏日的南湖,风光旖旎、游人如织,泛舟湖上,水光潋滟,岸柳阴阴,秀色可餐。

      B. 重庆缙云山绍龙观道士李一利用已有的社会地位,办“养生班”使多人受害。北碚区民宗局、税务局、法院等已开始对他清查或审理,真可谓墙倒众人推。

      C. 全区人民行动起来,一首高亢雄壮的“热爱丰南、建设丰南、美化丰南”的建设之歌响彻丰南大地,一座生态水城将在嘹亮的建设号角声中呼之欲出。

      D. 候机大厅里的乘客已经形单影只,只有清洁工在角落里做保洁,大多数服务部门和会讲汉语的职员都下班了。

      答案:A 秀色可餐:原形容女子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B 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多用于针砭世态炎凉。李一行骗被查被审,既非“失势”,也非“倒霉”,更不是“备受欺负”。 C 呼之欲出,指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D形单影只,形容孤独,没有伴侣。这里不合语境。)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周年之际,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广泛同美国社会各界接触,向美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传递中国致力于发展中美关系的信号。

      B. 春节临近,喜庆欢乐的气氛,随着一排排商铺门前挂起的大红灯笼,居民楼里家家户户张贴的喜气洋洋的门联,浓浓的年味传遍了大街小巷。

      C.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拍摄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塑造和加强了中国繁荣发展、开放和谐的国家形象,是新时期对外传播的又一新的形式。

      D.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展”在孔庙拉开了序幕,再现了传统节日场景,有助于广大民众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答案:D ( A 语序不当,应为“同美国社会各界广泛接触”。B “中途易辙”可删去“浓浓的年味”。 C “加强……形象”搭配不当。)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展开全文阅读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5.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3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答案:1 、C(C 项不能作为正面下定义的证据。因为“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属于“ 品茶”;“ 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

      【解析】 这是考查“理解并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它牵涉到关键信息筛选、下定义的方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判定等几个能力点。快速完成这道题目,必须集中注意力选择准确信息,针对原文意思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快速将选项进行比较。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答案:B.(A 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讲的是中国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C 项,原文说的是中国茶道起点是“ 真”,不是说发源于“真”;原文说它有“ 三重含义”不是说“ 三个具体要求”。D项,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痴”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以此为“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解析】 这是一道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对明显的错误信息和可能错误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的题目。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答案:D(D 项推断错误。“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但是陆羽只是借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茶道观,即五行相生相克,和合统一的哲学观,而不是“经过中国‘ 茶圣’的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想象的考查题。完成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三个步骤:一是推断想象的信息源必须是准确无误的,命题人恰好会将这些信息源故意搞错;二是所进行的推断想象活动必须在原文信息范畴之内,命题人会故意无端扩大或缩小;三是所进行的推断想象必须符合事理逻辑本身,有时候命题人会故意将这些推断失误,甚至不看原文都能够看出命题的痕迹。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举孝廉,修让邴原,融不听。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 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亊,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亊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太祖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亊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 ”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


展开余文
      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藉没审配等家财物资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其后严才反,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②。修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病卒官。 (选自《三国志•魏志•十一》)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 少:同“稍”,稍微

      B. 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 径:一直

      C.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止:住宿

      D.因解其缚,使诣太祖 诣:拜见

      答案:A(应释为“同‘稍’,逐渐”)

      9. 下列各组中,分别表现王修“为人仗义”的一项是

      ①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②敢有不攻者,与同罪!

      ③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 ④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

      ⑤藉没审配等家财物资以万数 ⑥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

      A. 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②④⑤⑥

      答案:A(第②句是说王修不畏强暴,执法严明;第⑤句说的是太祖曹操查抄没收审配等人数以万计的家财,根本与王修无关)

      10.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修被孔融召为主簿,任职高密。贼人进入当地豪侠孙氏家躲藏,吏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吏役百姓包围了孙家,迫使其交出了作案之人。

      B. 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丧母。因为母亲死于社日这一天,所以第二年邻里在社日祭祀土神时,王修触景生情,极为哀痛,请求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

      C. 王修为官清廉,他在袁谭处任职时,袁谭手下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可在太祖攻破袁谭后,却见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

      D. 王修曾被袁谭征召为治中从事,多次受其同事别驾刘献诽谤诬陷。后来刘献因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使刘献得以免于一死。

      答案:B(错在“请求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的表述,根据文意,应该是邻里被王修所感动,

      主动停止了社日活动)

      第Ⅱ卷(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5分)

      答案:张奉全家人都生了病,没有来探视他们的人,王修同情他们,亲自留下来照顾,直

      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举家”,全家1分,“相” 他们1分,“隐恤” 哀怜(同情)抚恤

      1分,“去”离开1分,通顺1分)

      (2) 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5分)

      答案:王修又说:“我曾接受过袁氏的厚恩,如果能够让我收殓袁谭尸体,然后(让我)接受

      斩刑,我没有什么遗憾。( “受”接受1分,“若得” 如果能够1分,“就戮” 接受斩刑(走

      向刑场或被杀)1分,“恨”遗憾1分,通顺1分)。

      参考译文:

      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丧母。他的母亲是在社日那一天死的,第二年邻里进行社日活动,王修感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知道了,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王修二十岁时,到南阳郡游学,住在张奉的家里。张奉全家人生病,没有人照顾他们,王修亲自精心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初平年间.北海国相孔融召王修为主簿,试任高密县令。

      高密人孙氏素来为当地豪侠,门客屡次触犯法律,民间有抢劫案发生,贼人进入孙氏门下,吏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吏役百姓包围了孙氏家宅,孙氏抗拒坚守,吏役百姓畏惧忌惮不敢靠近。王修命令他们:“谁敢不向前进攻,与孙氏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了,终于交出贼人。从此,豪强们都被震慑畏服。荐举孝廉时,王修推让给邴原,孔融不听从他。不久郡中有人反叛。王修听说孔融遭遇危难,连夜赶往孔融那里。反贼开始发难时,孔融对左右人说:"能冒着危难赶来的,只有王修而已!"话刚说完,王修就到了。后来王修又任功曹。当时胶东多有贼寇,又命王修为胶东县令。胶东人公沙卢宗族强盛,自己设置营寨壕堑,不肯听从官府的发派调遣。王修独自带领几个人骑马径直闯进公沙卢家中,斩杀了公沙卢兄弟几人,公沙氏族人震动惊愕,没有谁敢妄动。王修安抚了其余的人,自此贼寇逐渐止息。孔融每次有了危难,王修即使是在家里休息归养,没有不马上到的。孔融往往倚仗王修得以免于祸患。

      袁谭在青州时,征召王修任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几次诽滂贬低王修,后来刘献因为犯了事应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刘献得以免于一死。当时人因此更加称赞王修。太祖于是带领军队在南皮县进攻袁谭。王修这时正在乐安运送粮食,听说袁谭危急,率领他带去的士兵和属下的几个从事一共几十个人,赶赴南皮援救袁谭。到高密县时,听到袁谭已死的消息,王修下马放声大哭,说:"没有您我归附谁呢?"于是去见太祖,请求让他收葬袁谭的尸体。太祖想要观察王修的心意,沉默着一声不吭。王修又说:"我曾受过袁氏的厚恩。如果能让我收殓袁谭的尸体,再让我死,我不会有什么遗憾。"大祖赞赏他的义气,顺从了他的意愿。

      袁谭被击破后,全州各个城池都服从了太祖,惟独管统据守乐安,不愿服从。太祖命令王修去取管统首级,王修因为管统是亡国的忠臣,于是解开他的捆绑,让他去见太祖。太祖高兴并且赦免了他。袁氏政令宽纵,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太祖攻破邺城,查抄没收审配等人的家财数以万计。待到攻破南皮县,察看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太祖感叹着说:“王修作为士人真是名符其实。”魏国建立以后,王修任大司农郎中令。后来严才反叛,与他的属下几十人攻打宫殿旁门。王修听说兵变,召唤的车马没到,就率领属下官吏步行赶到宫门。大祖在铜爵台上看到他们,说;"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于是礼聘王修为司空掾,代理司金中郎将,升任魏郡太守。王修治理政务,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为百姓所称道。王修病死在官位上。

      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拟人,将垂杨和春人格化,(2分)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不舍。(2分)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2)“春不语”写出词人的寂寞孤独,(2分)而这时已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雨”,更衬托出词人悲凉的心情。(2分)

      13.文学常识与名篇名句填空。(6分)

      (1)策扶老以流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5)朱光潜,中国__________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6)《 》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答案:

      (1)时矫首而遐观

      (2)登东皋以舒啸

      (3)俨骖騑于上路

      (4)落霞与孤鹜齐飞

      (5)美学

      (6)《围城》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谈静

      朱光潜


展开余文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破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退想,你心中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昧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绐青年的十二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略有删改。)

      【注】本文系朱光潜《绐青年的十二信》的第三封信,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14.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答案: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解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15.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3分)

      答:感受 静趣 裨益

      16.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17.下面是两个推论旬,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4分)

      你的心界愈空灵,A,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B,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A:

      B:

      答案:

      A: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B: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8.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5分)

      答:(1)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2)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

      (3)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9. 观察“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标志图案,完成下列题目。(6分)

      (1) 图案构成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图案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图案要素介绍:龙、长城、 “文”字。(3分,每个要素1分)

      (2)图案象征意义: “文”字,表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龙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城的造型,代表了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3分,每点1分)

      20.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5分)

      ①_______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②_______不是首都, ③______在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④_______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 ⑤______,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答案:①对于;②虽然;③但是;④还;⑤总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运用虚词的能力。本题的语言材料是根据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陈望衡的《城市——我们的家》的讲座改编的,材料阐述的对象是历史文化名城。这类名城有三种情况:(1)是首都;

      (2)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3)有影响。接着又补充了一点:有文化遗迹。材料最后一句话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与总结。根据这些分析,我们就可以选用恰当的虚词填空。①处的虚词是为了引出表述的对象,可用“对”或“对于”;②③是介绍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这种情况的,并且提到“不是首都”,可以知道该句应是转折关系,可用“虽然”“但是”;④从意思上看属于补充说明,可用“还”“另外”“同时”等;⑤是总结上文的,可用“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和句式,使之句式协调一致,前后关联通畅。(3分)

      湖和塔是有灵魂的,它们的灵魂是千千万万人的灵魂。湖是动、塔是静;塔是高傲的,湖是谦逊的;阴柔的湖水,好比江南不断的春雨,塔姿雄壮,恰似塞外猎猎的长风。北京大学如果没有了湖和塔,就像胡适之先生所说的,长坂坡里没有了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了诸葛亮。

      修改为

      答案:湖是动,塔是静;湖是谦逊的,塔是高傲的;湖水阴柔,好比……,塔姿雄壮,恰似……。

      七、作文(60分)

      22. 请联系现实或你的生活体验,以“在哪里?就在这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题目自拟。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签:教学论文 人教版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下一篇:谈中国诗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