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357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 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一、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刚学了《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发生了什么事啊?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对,那滕子京是为何被贬的?
生: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在被贬谪邓州,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我们还学过哪几种文体?
二、疏通各段内容:
1.首先全班同学朗读第一段,这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醉翁亭的环境美; ;后一层介绍 醉翁亭的得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一层介绍时按照:
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由远到近) (蔚然而深秀)(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即由远到近顺序来写的
2. 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作者从那些方面谈到了醉翁亭的命名问题?)
明确: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3.作者谈到了这样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上水之间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意”指情趣,太守不是因为酒醉,而是因为这美好的景色让他深深陶醉。
4.再次朗读这一段,同学们边读边感受醉翁亭的美好景色。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研读课文二段
1、 齐读第二段,分别找出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
明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朝) 云归而岩穴瞑(暮)
野芳发而幽香(春) 佳木秀而繁阴(夏)
风霜高洁(秋) 水落而石出(冬)
2、这里描写醉翁亭的景色,先用“ “若夫” ”一词领起,后用“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
3.作者在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概呢?
明确:乐亦无穷也。(突出了一个乐字)
4.再次朗读这一段。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研读第三段。
1.第三段我主要写游宴,如果说要用画面来描绘这一段的话,同学们认为这段主要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这段齐读一遍,并给每一幅画面定一个小标题。
明确: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这一段先用“ 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项内容。前三项内容是为结尾“ 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太守真是喝酒醉了吗?为什么说太守醉了?
明确:与大家一起欢乐时心“陶醉”了。
4.再次齐读这一段。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研读课文四段。
1,朗读这一段。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文中有一个字一直贯穿在全文中,是什么字呢?
明确:“乐”字,这个字也表达了全文的主旨。
3.文中写了哪几种乐? 他们为何而乐?
禽鸟乐、众宾乐、上文中滁人乐,最后点出太守乐。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展开全文阅读
文中还谈到了老百姓,也就是在滁人游里,那么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三、引导概括
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1、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2、如果每一部分都与醉翁亭挂上钩的话,可以归纳为: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此处为教师专门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确: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己的乐趣
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乐”字的短语来归纳,该怎样归纳呢?
明确: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或者: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5、 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乐”呢?
明确: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游人之乐——醉翁醉自己之乐
四、讨论全文主旨
作者此时的身份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务政事而整天游乐呢?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确:(围绕以下三点发挥均可)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明确:作者虽然被贬谪,但并没有消沈,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鱼肥、山肴野蔌),是一种尽责之乐。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比较:梁启超:尽责最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快乐。<<饮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前一课《岳阳楼记》中我们感受到了范仲淹那种“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的情怀,而这一课中我们感受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应该说这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所以,将这两种价值观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仁人”那种济世情怀和宽厚仁爱之心,从而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五、学习写景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朱德高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醉翁亭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安徽两小学生喝敌敌畏自杀:如果我死了就怪数学老师
下一篇:
作文,如何让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