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62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
刘胜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及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了解有关人物形象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

      3、关于人物形象的解题和命题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1、人物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2、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8)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曹操的《蒿里行》等作品通过战争给人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批判。

      9)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0)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

      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

      12)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3、怎样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有时须联系诗人的相关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

      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再如《高冠谷口招郑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展开全文阅读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结合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愕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郑愕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二)、真题展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8226;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8226;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3、(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答题策略

      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如: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分。

      参考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相看两不厌,孤独但乐得清闲,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展开余文
      四)实战演练

      1.2011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三四两句与一二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一二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三四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高度和谐统一,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2011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补充注释】

      ⑴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

      ⑵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⑶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⑷北栅:天经所居。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⑸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参考答案】

      (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

      (2)答案示例:

      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题: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萤虫飞回休息,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三、教学反思

      庐江乐桥中学刘胜高

      2011.11.23

      

刘胜高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鉴赏古典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说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途径 (长春版)
下一篇:《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