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334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美猴王》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
14 美猴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难点: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教学设想
1、教法设计
①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
⑴、课前准备
①阅读《西游记》,搜寻与课文相关资料;通过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美猴王》的故事梗概,准备复述。
②让学生分组用二百字左右描写本班的一位同学,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和外貌来描写,突出这位同学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课前对其他组保持神秘感,交上来让其他组同学猜一猜,看谁写得最传神。
⑵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备讲故事、速背、模仿配音、表情朗读。
3、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正确读出以下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绝 力疲神竭 喜不自胜
2、文学常识简介
(1)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各组相互补充。
(2)教师小结与拓展: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 100 回,小说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西游记》——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平安到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修成正果。
二、激情导入:
请一生演唱《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小声跟着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音乐的余声中给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材料
导语设计:
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板书:《美猴王》)
三、整体感悟:
1、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概述课文。看谁说得简洁,说得生动。学生讲完后教师适当点评
2、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内容。
石猴出世—— 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被拥为王
3、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怎样按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划分层次。
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高潮、结局(第 4 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教师稍加点拨,鼓励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
四、说故事
1、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讲述“石猴出世”的故事
2、讲故事比赛(可适当加入动作、表情、语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大家的精彩表演,大家应该对猴王的出世已经有了深入了解了,请大家找出与石猴出生有关的词语,再想一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出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东胜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山间生活”:速背。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这一段内容,然后分组派代表进行速背比赛,看那一组背得好、背得快
提问: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美猴王作为“猴”这种动物的特点。
2、“自荐探泉”:模仿配音。教师和学生一起模仿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石猴自荐探泉这一情节中李扬给孙悟空的配音,看谁是这节课的模仿秀
展开全文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跳”的动作和“我进去!我进去!”的语言中,讨论总结石猴“人”的特点: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3、“发现洞天、被拥为王”用第四种方式:模仿配音,表情朗读。要求把群猴的顽劣、石猴的自信,勇于当王的果敢表现出来。
师:请大家和我一起找出描写石猴的动作和语言的词语,然后分析总结出这一部分石猴的特点。
师生互动分析如下:
在发现水帘洞时,作者通过对石猴“瞑”“蹲”“纵”“跳”四个动作的描写以及跳出水外后“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4、组内小结人物形象,探明主旨
石猴: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三、问题探究: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师问: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请大家从身世、言行、性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明确。
身世美—— 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有灵通之意
行为美—— 瞑目蹲身,将身一跃.入瀑布泉中.
性格美 —— 胆大心细、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四、拓展迁移:
1、让学生用二百字左右描写本班一位同学,抓住动作、语言等表达方式来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不署名,交上来让教师和其他同学猜一猜,看谁写得最传神。
让学生分组派代表出示自己的作品,读一读,再让其他同学猜一猜。
2、教师在适当点评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想通过语言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得体。语言的得体,就是说话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和场合。
示例:以前,我的两位学生这样写道:
①课堂上,一位学生跳起来对老师说:“你连这个答案都不知道?你真笨!”
②住在农村的八十岁的老外婆一见到我就说:“Oh, my god! 宝贝,好久没和你比跳绳了!Let’s go!”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没有注意在运用语言描写时,不仅要考虑说话的场合,还要考虑说话者的身份。如果大家学会了正确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的方法,你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构造你们心目中的“猴王”!
五、拓展与作业布置
1、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睿智”、“读诗使人灵秀”。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还是写美猴王少儿时期的生活,如果大家还想知道石猴称王以后像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的故事,就请回去继续阅读《西游记》。
2、请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大胆发挥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
3、“你的故事千家说”,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讲《西游记》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火焰山》、《流沙河》、《高老庄》等等。
李海燕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美猴王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幸福的味道 教师随笔(苏教版七年级)
下一篇: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设计的原则及思想 (人教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